一、创作历程 P41 1、 1949-1953 分化调整复苏 2、 1957 年上半年艺术创新流沙河《草木篇》 P43 郭小川《望星空》 3、 1958 新民歌运动 4、 1961-1962 长篇叙事诗 5、 1963-1966 政治抒情诗二、创作类型 1 、政治抒情诗 P42?多以政治激情来宣扬当时流行的政治信念, 直接抒发诗人战斗豪情。颂歌样式成为 50-60 年代政治抒情诗创作的主流,多是对时代和新政权的歌颂。 1 、政治抒情诗 P42 ?胡风《时间开始了》?郭小川《甘蔗林一青纱帐》《林区三唱》?贺敬之《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窗口》颂歌体的不足?呈现程式化,无节制的主观情感宣泄以及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倾向。?贺敬之《雷锋之歌》 P51 作 2 、长篇叙事诗 P44 写实性强李季《杨高传》、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 3、 1958 年新民歌 P44 ?这种诗歌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配合, 带有明显的政治性质。以政治运动方式进行群众创作, 失去了民间创作的基本特征, 这种民歌没有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与生活现状产生脱节,记录了那个时期人们畸形精神状态。新民歌?玉米稻子密又浓, ?铺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 ?也要弹回半空中。“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1958 年3 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会议上提议收集民歌,倡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960 年7月 22 日至 8月 13 日,第三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周扬作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的报告。报告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三、十七年的诗歌的不足?十七年的诗歌发展道路,由于文艺与政治关系处理不当,严重束缚诗人创作。诗成为政治传声筒,诗风不正,诗歌表现的情感领域单一,个性化程度削弱和模糊,艺术方法比较单一。四、闻捷的诗歌创作?闻捷( 1923 — 1971 ) ?原名赵方节, 江苏丹徒人, 创作了一些表现新疆各民族生活和爱情的诗,从 1955 年开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 誉满诗坛, 以后又陆续发表诗集《天山牧歌》《生活的赞歌》《河西走廊行》和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等。? 1971 年1 月惨遭迫害,自杀。创作特征: ? 1、具有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创造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婚礼》创作特征: 2 、以美好爱情为主旋律,热情歌唱生活的赞歌。爱情表现得如此真挚、强烈的,在十七年并不多见。这些爱情诗揭示了爱情与劳动,与创造新生活的紧密联系。它们歌唱的是以政治为最高选择标准的爱情。《苹果树下》创作特征: 3、善于描绘人物心理,提炼单纯而明朗的艺术形象。《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葡萄成熟了》马奶子葡萄成熟了, 坠在碧绿的枝叶间, 小伙子们从田间回来了, 姑娘们还劳作在葡萄园。小伙子们并排站在路边, 三弦琴挑逗姑娘心弦, 嘴唇都唱得发干了, 连颗葡萄子也没尝到。《葡萄成熟了》小伙子伤心又生气, 扭转身又舍不得离去:“悭吝的姑娘啊! 你们的葡萄准是酸的。”姑娘们会心地笑了, 摘下几串没有熟的葡萄, 放在那排伸长的手掌里, 看看小伙子们怎么挑剔……《葡萄成熟了》小伙子们咬着酸葡萄, 心眼里头笑眯眯: “多情的葡萄! 她比什么糖果都甜蜜。”四、郭小川的诗歌创作郭小川( 1919-1976 )
第三讲十七年诗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