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文档.
《空气》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空气
科目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难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教学资源
多媒体,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导入】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可是空气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设计实验让我们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吗?
根据已有知识,
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设计实验等
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课题要学习的内容中来。
【互动交流】因为汞有毒,你能改进上述实验,通过水面上升的体积反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师生共同归纳出探究实验的要点。一、空气的组成:
【提出问题】那么你对空气都知道了些什么呢?
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说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
精选文档.
人们是怎么知道空气的组成的呢?
【阅读】课本P26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化学史实。思考: ?
?
通过化学史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互动交流】因为汞有毒,你能改进上述实验,通过水面上升的体积反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师生共同归纳出探究实验的要点。
学生讨论交流。
1、 应该找到一种可燃物来消耗氧气。
2、 利用压力差来产生水倒流。
……
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与新的问题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演示【实验2-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边做实验边提出观察的注意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
(2)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
(3)红磷熄灭冷却后把弹簧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4)该反应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5)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实验讨论】实验结束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
(1)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什么?
(2)燃烧匙内放过量红磷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实验开始前要关闭弹簧夹?如未关闭,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4)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
(5) 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
认识仪器
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
1、空气。
2、 红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白烟。
3、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因为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导致
初三化学空气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