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诸城一中
周利梅
祝各位领导、老师龙年健康、快乐、吉祥!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的地位重要,起着承上(东汉末年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起下(隋的统一和唐代的繁荣)的过渡作用,孝文帝改革抛弃狭隘的民族观念,顺应历史潮流,从而稳定北魏统治,为隋朝的重新统一打下基础,而北魏创立的一些制度也为后世所沿用,如均田制。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时代,更应该提倡孝文帝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也说明了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等、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进入高二下学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能力,但是从整体上看,我校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习惯不佳,一部分学生没有按照要求课前预,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另外,不少学生对本课内容所处的时代略感陌生,这些都增加了授课难度。
教学设计
(1)课前:学生先根据学案自学预习教材,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如孝文帝迁都洛阳等),为角色体验提供素材。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自主学习为主,共同总结。
教师适当补充部分史料。
(3)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本课重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精讲点拨相结合,指导学生读课本与地图。
(4)孝文帝改革的影响:重点,以课本为材料,以及补充的部分史料,通过自主学习、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孝文帝改革影响”,培养学生辨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耳熟能详的名著《三国演义》、电影《赤壁》、常见典故(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闻鸡起舞等)把学生带回到动荡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特别是北魏这一历史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周
北方
南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东
汉
隋
朝
东魏
北齐
宋
梁
齐
陈
南朝
北朝
西魏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文化风俗:少数民族汉化过程;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
概念阐释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生产方式和文化、制度的改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少数民族不断汲取以汉族为主体的先进的封建文化,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宏观把握
北魏统一北方
民族融合加强
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
三长制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改汉制、移风易俗
影 响
封建化
民族融合加强
北魏统一北方
胡汉杂处
全面汉化
推动全国统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