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问题讨论
例证法是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在此文中尤其突出,请谈一谈实例运用在此文中的妙处?
参考答案:
用事实说话大概是本文的最大特点。事实举例——分析剖析——得出结论,大体是本文的基本思路。
而具体用例时,则从多种角度处理。用郭沫若改《屈原》的例子,说明句式斟酌反映不同思想意味;用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的例子,说明文字增减反映不同思想意识;用韩愈和贾岛“推敲”的例子,说明词语选择反映不同意境。这三个例子共同反映思想情感的变化对语言文字的影响。
而“烟”的联想意义,则有“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对反面的意义则有美人、才子、谈风景、叙离别、做买卖、排印书籍等“套语”实例。信手拈来,真可谓联想的范例!从评价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见。
而《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则从剖析的角度,阐述联想的“妙处”。
作者列举如此丰富的例子,从多角度指出推敲文字的本质,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从这一本质出发,可见郭沫若改文有好有坏,王若虚改砸了。改好的,反映了思想情感的推敲,反之则只是“浮”于文字的表层。而“套板反应”则属于玩弄辞藻的工作,不是真正的锤炼语言,也不是真正的“咬文嚼字”。“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能去掉“俗滥”达到“艺术的完美”的目标。
《咬文嚼字》问题讨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