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社会.doc人 自然 社会
一、指导思想
《人,自然,社会》作为小学低段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一门活动 型综合课程,融科学教育、生活教育与社会教育于一体,构建现代大 德育课程,整体塑造儿童健康人格,为儿童的发展和幸福生活服务。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材内容的设计考虑学龄初期儿童接触外部世界,适应校园生活 的需要,帮助儿童在以生活为背景的学习活动中,科学地认识周围的 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初步掌握科学生活常识与道德伦理知识、获得 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体验童年的快乐。
以自主探索性学习,构筑开放性教材系统
课堂只是儿童道德学习的一个缩影。因而,要使教材成为学生道 德学习中的一个文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生 活资源背景,建立课堂学习向家庭生活与社区文化辐射的立体网。构 筑课内外、校内外贯通的开放性、生成式课程内容系统。
以活动为载体,实现体悟式学习
一方面,在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好中体验积极愉快的情绪,培养有 爱心负责心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引导儿童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发展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追求有创意的、高质量 的生活。
时代感与全球意识 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珍爱生命、关怀自然、智慧生活, 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这些新问题、新现象,从中 发展他们的能力与价值选择能力。
二、教材主要特点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 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融入儿童生活之中, 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 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 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 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4,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 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 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 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 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
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 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二) 教材呈现形式
使教材成为“儿童自己的书”
教材在呈现体裁上,选择1-2年级儿童喜爱的图片、卡通画、童 谣、游戏等多元性体裁作为载体,同时,避免使用成人化的语言;在 呈现过程中以充满童趣的小标题取代传统教材对教育目标的直露表 白,从而淡化教材的教育痕迹,使教材形态活泼、亲切,真正成为“儿 童自己的书”。
2、 教材编排立体化
教材在编排上,将改变过去的线性顺序呈现模式,而代之以非线 性的、立体化的编排。不同视角下生活的立体面貌和本来就具有的广 泛联系的特征。
正文系统、图像系统与文字系统有机渗透
教材构建新型活动型教材相互渗透的呈现范,与此同时,教材注 意将文字媒体与图像媒体整合,形成图文并茂有机共融的效果。
(三) 教材承载的教学方式
以直接学习为主、并逐渐向间接学习过渡的多种学习方式结 合
以“感受一体验一表现”为主线的体悟式学习,和以“观察一假 设一分析一发现”为主线的探究式学习两种直接学习方式,并在这两 种主导的直接学习模式下,将讲授、游戏、实验、讨论和分析、角色
扮演、美工活动、动手制作、讲故事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其中,符合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使儿童能在丰富、积极的学习中感受生 活、学会生活。
2、 在生活背景和情感体验支撑下渗透规范教育
引发儿童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与规范意识,并自觉地接受规 范制约,使规范真正成为指导儿童行为的一贯准则。引导儿童关注未 来,在制定公约的过程中渗透规范教育。
3、 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教材通过活动设计提供的选择性和评价中对学生个性化创意与 表现的认同,鼓励学生在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基础上感受生活,以自 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参与活动、创造生活,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 发展提供广泛的支持。
4、 支持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是本套教材提供的一种重要教学指导策略。一方 面,与教材的非线性呈现方式相呼应,有关教学指导是伴随非线性的 学习过程介入的。与此同时,在教材设计的活动框架指导下所展开的 教学活动具有生成性的特点,要求教师随时根据学生活
人自然社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