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讲读《爬山虎的脚》
教学要求: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爬凯山虎的脚的特点、怎么爬的。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1、爬山虎脚的样子
2、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大海的神奇壮观;欣赏了优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感受了秋色给我们带来的丰收的喜悦……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观赏一种有脚的植物——爬山虎。
一、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1、你看到了什么?(满墙的叶子)
2、有什么特点?(很绿、很茂盛)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4、读了有什么感受?美不美?(美) 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
6、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出示图片,听录音,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二、
请同学们阅读第三自然段
1、,找出写脚的句子,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观察的:
谁能说说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
2、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
3、观看大屏幕: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经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看看真的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那么是不是爬山虎的每只脚都能够巴住墙都能够往上爬呢
四、阅读第五自然段。
1、读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就会枯萎,说明爬山虎与墙有着密切的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叶子
爬山虎的脚脚的样子
怎么爬
脚的变化
细心观察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之三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
爬山虎的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