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文档.
第二章中学课程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 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博比特 ?课程?标志课程诞生
一、课程类型:
〔1〕按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
〔2〕按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3〕按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4〕按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二、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杜威、克伯屈
〔3〕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三、课程内容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
2、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教学
〔一〕教学
1、教学含义:
教学是教育目的标准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的特点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开展教育的根本途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教学以培养全面开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 〔2〕教学有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组成;
.
实用文档.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开展的最有效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开展的素质教育,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根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教学的任务
〔1〕形式教育
〔2〕实质教育
5、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开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根底;
〔4〕关注学生的个性开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
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引导性;认识的简捷性。
8、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
实用文档.
〔2〕掌握知识与开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开展性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9、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教学过程的结构即教学过程的根本阶段,分5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稳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教学工作的根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检查与评价。
备课
“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写〞:学期教学进度方案;课题方案;课时方案
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最直接的表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上好课的标准是: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沉着;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好课的最根本要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上课的补充〕;
〔5〕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11、教学原那么:
.
实用文档.
〔1〕稳固性原那么;
〔2〕循序渐进原那么;
〔3〕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那么;
〔4〕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
〔5〕直观性原那么;
〔6〕启发性原那么;
〔7〕量力性原那么;
〔8〕因材施教原那么;
12、我国中学常用教学方法
〔1〕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践教学法;
〔4〕以情感陶冶为主: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5〕以探究为主:发现法
13、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复式教学、分组教学
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新教育、翻转课堂、微课、微格教学、慕课、跨越式教学
教学评价根本内容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结果给与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
实用文档.
内容: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评价
教学评价种类
按实施功能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按运用的标准
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按评价主体
外部评价、内部评价
中学生学习心理
感觉
1、感觉产生的条件 刺激物、感觉器官 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