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第二节 降水的时空分布
学科
地理
学段:七年级上册
年级
初一
教材
中国地图出版社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李海红
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中,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教学的理念。
课标要求 “阅读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中国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首先要明确降水是怎样形成的。所以,我们设计了实验观察和相关探究活动辅助学生理解“季风活动”和“雨带的推移”的规律。另外也借助多媒体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降水形式的图片,材料阅读等内容,目的是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享受,进而加深这些现象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及学生的兴趣的调动,也利于理解区域降水量受纬度控制、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是怎样影响降水的。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 ——降水,主要讲了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两个方面内容。本节教材与第二节教材一起,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理解气候知识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选材作为教学中的内容。根据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完善、补充,教学中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探究中国时空降水的分布规律,这部分知识我采用的实验探究,读图引导和学案导学等方法,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情况分析: 降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在,因此概念的学习并不是难点,学生会很容易接受。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对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目 标 :知道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产生的;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我国盛行的季风活动;根据降水量柱状图、雨带的推移规律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我国降水,受到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运用图表说明我国东部地区不同年份降水量差异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烧纸钱探究风的形成,培养学生想象、推理创新能力,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科学兴趣,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我国盛行的季风活动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酒精灯、烧杯、水和泥土、温度计、铁架台等。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海陆热力差异形成季风
教学思维导图:
冬季风(寒冷干燥)
夏季风(温暖湿润)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布
寒暖气流交汇形成雨带及我国东部夏季雨带推移规律
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我国干湿地区分布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
降水量的变化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