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有思想的人,都是孤独的、清醒的?
浮躁的我居然把手机搁一边,专注地看了一下午的书。
每每在心态需要调整的时候,总爱读些哲学或心理学方面的书,叔本华的《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能让内心获得一丝宁静和慰籍。
叔本华说,在自然里,在社会里,每个人都诞生两次。人不仅是群居动物,喜欢有同伴在身旁,而且还有接受同类赞许的先天倾向,因此我们所有的忧虑、困扰、担心、烦躁、苦恼,乃至愁肠百结、尽心竭力,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过多考虑别人会怎么说而引起的。
我们在社交聚会中拼命寻求别人对我们的认同,却不知道,自己的独处和对自身的探索和交流这项能力在喧嚣中慢慢消退。
《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这本书,通篇讲的就是卓越的人必须是孤独的。
因为真正厉害的人都不会刻意去合群,反而在社交上不断做减法,留出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自我增值。
叔本华说,一个人孤独的时候只能面对自己的内心,而内在丰富强大的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强大,内在匮乏浅薄的人面对自己贫乏的内心,只能觉得空虚寂寞,这时候只能靠社交来弥补无聊,他又认为社交就是一群无所事事庸俗的人为消磨无聊的时间发明的,如果要融入社交之中,就要扭曲个性,为博得别人的好感而使自己变的平庸和狭窄。
可以说,一个人的社交性格几乎与他的理智才能成反比。也就是说“某某人”不善于社交,就等于在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天才。
这让我想起《乌合之众》里的一句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下降。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物质社会,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都在追名逐利,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贫乏,内心浮躁焦虑,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以至于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我向来不是一个喜欢喧嚣的人,不管是环境的嘈杂还是周围人情绪的过度反应。人是社会性动物,信息的交互是写入基因的一部分,但是个人的独处空间对我来说却更尤为重要;交流能让我们获取广阔的知识,独处则能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些东西,尤其当我迷茫时,独处是最好的方式。
叔本华在《一切都
有理想的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