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州气候概况
苏州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
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无霜期年平均长达 233天。境内因
地形、纬度等差异,形成各种独特的小气候。太阳辐射、日照及气温 以太湖为高中心,沿江地区为低值区。降水量分布也具有同样规律。 这种小区域气候差异将全市作物种类分成太湖林果气候区、南部双、 三熟制气候区、中部稻麦二熟和三熟并存气候区、沿江棉、粮轮作气 候区。
一、辐射和日照
苏州境内太阳辐射年总量为焦耳/平方米,最多的 1967年为焦
耳/平方米,最少的1970年为焦耳/平方米。太阳辐射量以夏季为 最大,为焦耳/平方米;春季次之,为焦耳/平方米;秋季为焦耳/ 平方米;冬季仅为768. 2焦耳/平方米。
由春到夏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太阳辐射月,总量持续增值。
至7月份,总量最大为焦耳/平方米,之后又呈递减状态; 2月份,
月总量最小为焦耳/平方米。
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小时,最多年份 1967年为小时,最少年份 1952年为小时。
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是:春季(35月)小时,夏季(68月)小时, 秋季(9 一 11月)小时,冬季(122月)小时。日照时数的月,总量2 月份最少,仅 小时,以后逐月递增;8月份最多,达240小时。以后又逐渐减少。10月份因晴天日数增多,日照时数比 9月份略有回 升,11月份起又呈递减状态。
日照百分率全年平均为44%,夏季最大为49%,其次是秋季为 47%,冬季为42%春季最小为39%。
二、气温
(公元前3000 一公元1900年)据各类资料记载,大致可划分为新 石器时代温暖期、春秋战国温暖期、三国寒冷期、隋唐温暖期、北宋 寒冷期、南宋元初温暖期、元明寒冷期、清代寒冷期。苏州与全国的 温暖变化稍有不同,即使与属于同气候区的南京、上海相比,冬季比 南京暖,但比上海冷;夏季比南京凉,而比上海热。
20 世纪苏州的气温变化(1901 — 1985年),前30年温度较低, 30年代后期气温上升到多年平均值之上,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前期 高于平均值C。60年代后期气温又趋下降。1969年冬季气温较低, 但年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80年。
据1951 一 1985年资料分析,苏州市年平均气温为C,最高为 1953年的C,最低为1980年的C,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为C。最热 月7月份,平均气温C;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C。气温的平均年 较差为C。
春季(35月)由于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回升快,平均气温为C, 月平均升温幅度达5C。尤以4月份升温最快,平均升温6C。但由 于冷暖空气频频在长江中下游交流, 温度升降不稳定,骤冷骤热变化 较大。4月上旬还时常出现低于0C的“倒春寒”天气。6月份进入梅雨季节,升温幅度不大。7月份出梅后进入盛夏,受副热带高压控 制,气温最高,月平均C,平均最高气温 32C,是全年最热的月份。 日最高气温〉30C的酷暑天气夏季(68月)就占97%。
1951-1998 年,苏州市日最高气温〉38C的仅有9年。极端最高 气温为C,出现在1992年7月16日。9月上旬气温仍较高,平均每 年有45天日最
苏州气候概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