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宋玉《九辩》
毛泽东
采桑子·重阳
文学积累
1、采桑子:词牌名。44个字,前阕、后阕各4句。平字压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律,而是作者的技巧。
2、重阳:9月9 日的节日。以为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的习俗
: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就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远望,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的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就放上米粉糕点,再在上面插上一面小红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直意。
:辟邪
、喝菊花酒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毛泽东
人 生 易 老 天 难 老,
岁 岁 重 阳。
今 又 重 阳,
战 地 黄 花 分 外 香。
一 年 一 度 秋 风 劲,
不 似 春 光。
胜 似 春 光,
寥 廓 江 天 万 里 霜。
返回
背景此词写于1929年10月,这一年6月,红四军在上杭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批评搞“家长制”,调离了红四军领导岗位。在此期间他一直重病缠身,直至这一年10月,红四军召开第八次代表大会并通知毛泽东参加。在他赶往上杭途中正值重阳佳节。1927年大革命失败,帝国主义在华矛盾随之尖锐,各军阀之间混战加剧,给共产党的红色区域发展提供了条件。1929年红军三次入闵,这次入闵,天高云淡,秋色烂漫,胜利在望。词人的心头充满喜悦,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饱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词作。
返回
作者要通过这首词寄托一种怎样的情感?
思考:
课文
豪迈乐观的战斗情怀
上阙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下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