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惠州解决被征地农民办法.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关于惠州市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调研报告中共惠州市委农办 2006 年7月4日根据《关于开展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情况调研的通知》( 粤农办发〔 2006 〕 14 号) 的要求,我办下发了《关于开展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情况调研的通知》(惠市委农办发电〔 2006 〕4号) 并于 6月 9-23 会同市国土资源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调研组前往各县(区)和有关镇村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召开汇报会、座谈会和问卷调查,基本摸清被征地农民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了一些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经验做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被征地农民的现状惠州市位于广东省珠三角东部,全市总面积 万平方公里,其中常用耕地面积 万亩。市辖三县三区, 户籍人口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万人。 199 9 年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配合大型工业项目、港口、油库、码头和广梅汕铁路、广惠、惠河、惠深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先后征收土地 万亩,被征收土地涉及农民共 9 万多户、 35 万多人,其中全征地农民 万户、 万人。征地过程中,大多数农民理解和配合政府的征地工作。由于被征地农民主要集中在城镇周边、工业区附近和交通发达之地,他们发扬自强自立精神,利用获得的征地补偿款经商办企业、建出租房或买车搞运输,大多数人生活比过去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 、居住条件普遍比过去要好。被征地农民由于居住的地方往往是近郊、近路,或由政府统建的农民新村,被征地农民大多数将征地款用于建造新房,出现了“村村有新房, 家家有新居”的景象。如惠城区小金口办事处 59 个村小组共有 51 个村小组有地被征收, 占全部村小组 86% 。其中乌石、青塘两个村属于全征地村,按照回拨地每人 40 平方米的指标,每户有 60 至 80 平方米的宅基地, 1999 年开始,新房拔地而起,征地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2 、经济收入比未征地农民要高。一方面,由于被征农民耕地面积减少,农民对利用土地的认识明显提高,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由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转变为种植经济作物为主,水果蔬菜、甜玉米、西瓜、韭黄、梅菜、马铃薯等高效益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促进了“三高”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如惠阳区潼湖镇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中岗里、永平、三和等村先后创办了多个优质蔬菜、甜玉米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来自种养业的收入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农民利用工业发展带来的流动人口多的优势,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务工,或做小生意、建房屋出租,非农收入大幅增加。如博罗县湖镇镇和睦村被征地农民胡增战和高新发两农户,家庭劳力均为 4 人,前者是全征地农民,后者是未征地农民,但胡增战家庭年收入近 9 万元,是高新发家庭收入的 3 倍。通过各类型座谈会了解到,全征地农民收入比半征地农民收入要高,半征地农民收入要比未征地农民收入要高。半征地或未征地农民大多期望当地经济加快发展,多征地。 3 、生活方式基本接近城镇居民。被征地农民,由于耕地面积少或没有耕地,因此改变了“日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习俗,“洗脚上田”弃农从商或从工的现象越来越多。据统计,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有 6 万人。这些人的工作习惯

惠州解决被征地农民办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eny0001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0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