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页脚. 临港地区发展与改革报告在滩涂建城,使单一港口变国际都市——随着“双特 30条”政策颁布、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上海向东, 经过 10 年的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总面积约 315 平方公里的临港地区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 如同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描写的未来中国——“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未来临港什么样?早报记者走访众多官方人士、专家学者、临港创业者,走入这座夏季平均气温比上海中心城区低 8℃的新型宜居之城,倾听他们讲述临港地区前所未有的天时、地利、人和,探访体验这里的区位、成本、体制和基础优势,发现未来的临港,将不只是像香港那样仅以港口贸易、零售贸易和金融服务业支撑,而是上海多产业共同发展的“产城合一”的国际化宜居新城。双重利好推动临港全面升级去年以来,上海东南角的临港地区突然间笼罩在“双特”、自贸试验区等多项政策的光环下,成为世人瞩目的中心。 2002 年,上海在版图东南角划出约 315 平方公里的临港地区,由主城区、上海临港产业区组成,后者又包括主产业区、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综合区四大区域。今年 9月 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正式挂牌,包括临港地区约 6平方公里的面积。临港一跃成为上海改革转型的“排头兵”。这已不是临港首次获得“天时”。今年 2月 28 日,上海宣布将在临港地区“建立特别机制和实施特殊政策”,被称为“双特 30条”的实施细则同时公布,提出要“加快临港地区集聚高端制造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强化产城融合”。今年 4月 17日, 《临港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强调临港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通过实施特殊体制、特殊政策,优先完善城市功能、优先鼓励创新创业,更加注重集聚高端制造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和强化产城融合,努力成为推动上海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集合多重“优待”,未来的临港地区将是什么样?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等多位专家学者分析,自贸试验区将给临港带来行政运行模式的巨变,不再只是单纯的港口功能,而将向国际航运中心迈进;同时,临港将承接自贸区的产业衍生功能,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港口、城市、产业将获得全面发展,如同香港甚至伦敦、纽约。港与城: 自贸区推动港口都市化 2012 年,上海对临港地区的开发建设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合并上海临港产业区管委会和南汇新城管委会, 成立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属于市政府派出机构、委托浦东新区管理。在随后出台的“双特 30条”中,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规划要“提供高效的行政服务”:管委会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到“审批时间最短、审批环节最少、审批服务最佳”。落户临港的产业项目,要在 150 个工作日内完成前期审批手续并开工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对这一规划有了更明确的表述:“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一口受理、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不同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说,上海建设自贸区中,改革的重要方向是终结审批制,逐步建立“以准入后监督为主,准入前负面清单方式许可管理为辅”的投资准入管理体制,这一政策立意又与“双特 30条”不谋而合。对此,复旦大学金融研究
临港地区发展改革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