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目 录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1
一、 课程设置 1
(一) 设置依据 1
(二) 课程定位 1
(三) 设计思路 2
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
2. 教学模式与方法 2
3. 教学效果评价 2
二、 课程目标 3
(一) 知识目标 3
(二) 技能目标 3
(三) 素质目标 4
三、 课程内容和要求 4
四、 实施建议 17
(一) 教学基本要求 17
1. 师资要求 17
2. 实训基地要求 17
3. 仪器设备要求 17
4. 课程资源 18
(二) 教学建议 18
1. 教学模式 18
2. 教学方法 18
3. 教学手段 18
(三) 教材选用 18
五、 学生考核与评价 19
六、 教学项目设计 19
教学设计一: 19
教学设计二: 21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教学设计三: 23
教学设计四 25
教学设计五: 27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参考学时:68学时
适用专业:三年制中职中专护理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解剖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
编制团队:外科教研室
课程设置
设置依据
《妇产科护理》课程是在充分调研护理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了职业能力,进行了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并且,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兼顾执业护士考试要求的基础上设置。
课程定位
《妇产科护理》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以《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病理学》、《药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的《急救护理学》、临床实习等期课程的学习奠定护理理论、护理知识与护理技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孕产妇、妇产科病人及新生儿实施整体护理,并初步具备开展妇女保健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能力。突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宗旨,在临床实践中为妇女健康提供服务。
《妇产科护理》开设于第三学期,共6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50学时,实训课18学时,:1。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根据护理工作发展和完成护理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与临床护理专家、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发、选取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以妇产科护理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妇产科护理课程内容重组,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基础知识、产科护理、新生儿护理、妇科护理、计划生育护理、妇产科手术护理等学习项目。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临床见习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见习、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妇产科护理的职业能力。
教学模式与方法
《妇产科护理》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完成。在教学模式的设计方面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的一致性。采用理实一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模拟教学、演示法、多媒体教学、行动导向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教学等。
实践教学的安排主要有3种形式:校内实训室实习;临床见习;医院实习。改变以往只在模型人身上模拟,重视操作程序、缺少语言沟通的教学方法,现在采取标准化模拟病人、角色扮演、模型人身上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教学,重点强调人的整体性和护理的整体性,并根据临床的变化及时调整,补充了部分教材内容滞后于临床实践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同时使学生更能体会到人性化的护理,使他们对人的情感关怀、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助的能力得到最佳的发挥,保障学生毕业时的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