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第一页,共20页
定义
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是一种以反复血管栓塞、流产或胎死宫内的综合征。在一些患者可出现心瓣膜赘生物、网状青斑以及Coombs试验阳性的溶血性贫血。
第二页,共20页
分类
⑴原发性:有磷脂综合征表现而无其他自身免疫病者;
⑵继发性:当上述表现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时之为继发APS 。
第三页,共20页
病 因(一)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感染和遗传因素均起一定的作用。
磷脂抗体(APL)是血栓形成、反复流产和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磷脂分为⑴带负电荷的阴性离子如心磷脂、磷脂酰糖酐、磷脂酰丝氨酸
⑵带两种电荷而净电为0的两性磷脂如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
第四页,共20页
病 因 (二)
典型的APL出现于原发性和继发性APS,可长期持续存在。偶尔在感染、恶性肿瘤、服药(如氯丙嗪等)或其他健康的个体也可检出,此时APL常常为一过性的或持续几年后自行消失。
目前通常检测的APL有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L)和抗两性磷脂的抗体,如抗磷脂酰乙醇胺抗体,抗磷脂酰胆碱抗体等。
第五页,共20页
发病机制 (一)
⑴ 血小板及内皮细胞功能异常:APL能与血管内皮细胞膜磷脂相互作用,促发体内凝血。
⑶ 组织因子表达增多:由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表达的组织因子可触发凝血瀑布系统。
⑵ 抑制蛋白C旁路:APL和活化蛋白C竞争与膜的结合,或干扰特异性的磷脂酰乙醇胺(PE)依赖性活化蛋白C的功能,并抑制活化蛋白C对凝血因子Va的灭活。
⑷纤维溶解素减少:除凝血系统外,这类患者的前血管舒缓素活性减弱,导致纤溶活性也下降,血栓不易溶解。
第六页,共20页
发病机制 (二)
⑸ 内皮细胞抗体形成:抗内皮细胞抗体可使内皮受损,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APL可能通过与磷脂的反应抑制内皮细胞释放前列腺环素而影响凝血和抗凝系统。
[6]抑制蛋白C活化,抑制B2-Gp1与磷脂相互反应或抗体引起的血小板激活等都是形成血栓的可能机制。
第七页,共20页
临床表现
AP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动静脉血栓、妊娠失败及血小板减少。
在一些患者还可以出现心瓣膜赘生物、神经精神症状、网状青斑以及Coombs试验阳性的溶血性贫血。
第八页,共20页
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减少一般为轻度,呈急性或周期性发作。
APL 用标准ELISA 方法检测,分三型:IgG、IgM和IgA型,以IgG为主,与临床相关性最强,特别是抗心磷脂抗体(ACL),与血栓、血小板减少和习惯性流产有关。
第九页,共20页
诊断标准
目前常采用Alarcon-segovia 诊断标准:
:1)复发性自发性流产,2)静脉血栓,3)动脉闭塞,4)下肢溃疡,5)网状青斑,6)溶血性贫血,7)血小板减少。
(IgG或IgM型)。
可能的诊断:1个临床表现和高滴度的APL抗体,或2种及两种以上临床表现和低滴度的APL抗体(IgG和IgM)。
第十页,共20页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新人
  • 文件大小1.16 MB
  • 时间20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