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测量记录及降温措施的选择 2概念 1 、体温:也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由于体核温度不易测试,临床上常以口腔、直肠、腋窝等处的温度来代表体温。直肠温度最接近于人体深部温度。临床上常用腋温和口温。 2、体温的形成: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而产生。 3、正常体温:口温 - ;肛温 - ;腋温 36-37 ℃ 4、体温在 38 ℃以下为低热, 38 ℃— 39 ℃为中热, 39 ℃— 40 ℃为高热, 40 ℃以上为超高热。(腋温) 3概念 5、体温的生理变化: (1) 昼夜:清晨 2-6 点最低,午后 13-18 点最高,与下丘脑的生物钟功能有关 (2) 年龄:由于基础代谢水平不同,体温也不同,一般儿童青少年的体温高于成年人,老年人体温较低,婴幼儿的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3)性别:成年女性平均比男性高 ℃,女性排卵前体温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4)肌肉活动:活动后体温升高,测量体温时应在患者安静状态下测量(5)药物:麻醉药物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或影响传入路径的活动并能扩张血管,增加散热,降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对手术患者术中术后应注意保暖此外,情绪激动、紧张、进食、环境温度的变化等都会对体温产生影响, 在测量体温时,应加以考虑。 4 体温过高?1、定义:,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称发热。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 37 ℃ ,口腔温度超过 ℃,一昼夜体温波动在 1 ℃以上可称为发热。?2、发热过程及表现,一般分为三期(1)体温上升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可有骤升和渐生两种方式, 骤升是体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渐生是指体温逐渐上升,数日内达高峰,见于伤寒等。?(2)高热持续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全身不适、软弱无力。?(3)退热期: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潮湿。体温下降可有骤退和渐退两种方式。体温骤退者由于大量出汗,体液大量丧失,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加强观察。 5体温过低?定义: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体温低于 35 ℃。?原因: ①散热过多,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使机体散热过多过快②产热减少:重度营养不良,极度衰竭, ③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良,如颅脑外伤; 药物中毒,如麻醉药、镇静药;重症疾病,败血症、大出血等。?临床表现:发抖、血压降低、心跳呼吸减慢、皮肤苍白冰冷、躁动不安、嗜睡、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昏迷。 6体温的测量?一、什么时候要测量体温?二、测量体温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7什么时候需要测量体温?常规体温每日 15:00 测试 1次,当日手术患者 07:00 和前一日 19:00 加试一次,手术后 3 天内每天常规测试 2次( 07:00 、 15 : 00 ), 新入院患者,即时测量体温一次,记录在相应的时间栏内。?发热患者(体温>=) 每四小时测试一次, 如患者 19 : 00 体温在 38 以下, 23:00 和 03 : 00 可酌情免试,体温正常后连测三次,再改为常规测试。 8测量体温的步骤?首先评估患者,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腋下测温操作要点: ?(1)使用前要先将水银体温计度数甩到 35 ℃以下,擦干患者腋下。?(2)将体温计置於腋下最顶端,体温计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夹紧?(3)测量 5-10 分钟,取出体温计,读取温度数据后,以无菌纱布擦拭体温计,浸泡消毒口腔测温操作要点: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让患者紧闭口唇,切勿用牙咬,用鼻呼吸, 3分钟后取出读数。 直肠测温操作要点:患者取侧卧或屈膝仰卧位露出臀部, 润滑肛表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 3-4cm , 3分钟后取出读数。 9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若测量时间未到,则需重新测量,时间需重新计算。?(2)进食冷热饮,冷热敷、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及洗澡需待 30 分钟后再测量,测量前要先询问?(3)婴幼儿、意识不清或不合作患者测温时,护士不宜离开。?(4)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不合作。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患者, 禁忌测量口温。?(5)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极度消瘦的患者, 不宜测量腋温, ?( 6)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患者不宜用直肠测量法。?(7)体温和病情不符时需重复测量,必要时可采取两种
体温的测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