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生殿?中诗化语言的审美意趣
摘要:从诗性的角度去阐述?长生殿?语言的审美意趣。到达审美体验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剧本本身,另一种是通过戏剧表演来传达。?长生殿?语言对前人作品有诸多借鉴,并从中翻出新意。其次,演员在戏剧表演中强烈的音乐感和画面感,使整个戏剧舞台充满诗性之美。最后,我们在研究剧本的时候,最不能忘记的是作者的情感,这是剧本诗意所在的根本。
关键词:诗化语言舞台效果意境情感精神语言
一、引言
纵观整个戏剧长河,李杨的爱情故事自发生以来,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清代戏剧家洪昇,总结前人创作的经验,加之自己独特的艺术构思,写成了?长生殿?。从传统上来说,戏剧是被当作诗的一个种类的,虽没有诗的严谨,但是优点在于篇幅较长、故事便更加完整,情景开阔,情感深邃。“诗〞即用节奏韵律来集中表现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化〞是放在诗的后面以表示转成诗的性质。戏剧的诗化给人以直观感受,美的享受。“诗化〞是中国戏剧审美的重要组成局部,中国戏剧理论家也常用诗的审美标准来评论戏剧。中国的戏剧,语言相较于情节,占据着首要位置。
二、诗化的文字语言
首先,?长生殿?具有诗歌化的语言,这主要因为借鉴了?长恨歌??梧桐雨?以及套用了大量的唐诗。“引经据典〞很能给读者造成一种有文化的感觉,这些饱经历史风霜流传下来的名篇佳句,它们的语言都很凝练,具有沧桑感,能于细微之处感人心脾。不仅能用最少的字词表达出最准确的意思,而且饱含文化底蕴,这是中国的文人创作时经常借鉴古人作品的原因。洪昇吸收古代诗文化于?长生殿?中,使?长生殿?成为中国古典戏剧史上最具美感的一部文学作品。
?长恨歌?中最后几句“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想必大家是熟知的。洪昇在创作时,并没有原文照抄,在第四十八出?寄情?中杨贵妃对道士说旁人不知事者一二,让之代为转达,写的“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无限情思。记得天宝十载,七月七夕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那时上皇与妾并肩而立,因感牛女之事,密相誓心: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妇。{泣介}谁知道比翼纷飞连理死,绵绵恨无尽止。〞将白居易词的叙事文体转化成戏剧中杨贵妃最痛彻心肺的抒情语句。白居易诗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到了?长生殿?中变成了谁知道,杨贵妃的个人遭遇让她清醒地认识到愿望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又有谁知道呢!沦落成比翼纷飞连理死。〞这成为她此时倾吐的无奈与感伤,仿佛将杨贵妃直接置于观众的面前,抒情的文字总是比叙事故事更能打动人心。白居易诗的“此恨绵绵无绝期〞,在戏剧中化成了“绵绵恨无尽止〞,?长恨歌?是从局外人作家的角度看待李杨爱情,认为天地虽然长久,但总有完尽的那一天,只有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那段恨事,确是连绵不已,永无断绝呀!这里的“恨〞似指对李杨爱情没有能够善终而感到惋惜。而?长生殿?那么是从第一人称杨贵妃的角度,感慨我与唐明皇比翼纷飞连理死,愁丝就如同水一般连绵不断,溢出心头,没有尽。这里的“恨〞指杨贵妃的愁肠,读起来好似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韵味。由此看出,洪昇虽然对古代诗词戏曲有所借鉴,但是?长生殿?在文字的使用上毫不逊色,文采非凡,既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使语言富于美感。
三、诗化的舞
论《长生殿》中诗化语言的审美意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