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与“新诗潮〞
第 3 页
舒婷与“新诗潮〞
“新诗潮〞中的鲜活色彩
在新时期新诗潮跃升的态势中,一批女诗人悄然崛起,以各具特色的诗作,为诗坛带来鲜活的色彩和蓬勃的生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舒婷。
舒婷,1969年开始创作,1979年公开发表作品。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作品翻译成20多国文字,境外出版5个语种诗集单译本。
一位“油印〞派诗人诞生
舒婷乳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厦门人,祖籍泉州。1957年“反右〞运动中,父亲被遣送到遥远山区劳动改造,和美的家庭因而而破裂,这一切遭遇使她过早体味到人世沧桑。她从小随母亲在厦门外婆家长大。
舒婷6岁读小学时便有了正式学名龚舒婷。到了小学三年级有了一点阅读能力,便开始从大人的书橱里抽取五花八门的书籍来读。延至初中,一直是“小资〞情调的批判对象。初中二年级时适逢“文革〞爆发,舒婷狂热了半年之后遂成名副其实的逍遥派,悄悄藏在家里手不释卷,接触了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等世界文豪的大量作品。1969年“上山下乡〞的洪流席卷而至,她把普希金的诗集打进行装赴闽西太拔公社插队落户。在农村她开始写日记,抄各种中外大诗人的作品,并把写信当作生活的莫大享受,她顺手写下的几首诗竟在知青中流传开来。
第 3 页
20岁那年,舒婷以独生子女为由被照顾回城。在待业期间,她在建筑公司做临时工,干过宣传、统计、炉前工、讲解员、泥水匠。1975年,舒婷正式调织布厂当工人。这一年,她的几首辗转流传的诗,经人介绍给下放永安的老诗人蔡其矫。这位老诗人非常看重舒婷的诗才,在长期通信中,不厌其烦地抄诗送她,强迫她读了聂鲁达、波特莱尔以及许多当代国外有代表性的诗,开阔了她的艺术视野。
1977年,舒婷调至灯泡厂做起了累人的焊锡工,同年,经蔡其矫介绍结识了青年诗人北岛,这件事深刻地影响了她日后的创作,她说“不啻受到一次八级地震〞。1978年,舒婷应约在北岛、芒克主编的油印刊物?今天?创刊号上,发表了诗歌?致橡树?和?呵,母亲?,此后,她的诗作屡次在?今天?和福建的油印刊物?兰花圃?上出现,成为许多文学青年喜爱的“油印〞派诗人之一。
“新诗潮〞与传统诗潮的沟和桥
1979年4月和6月,?诗刊?先后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这也是一切?,引起诗坛的关注。?福建文学?自1980年第2期开始,展开了舒婷诗歌作品的讨论,历时11个月。舒婷无形中成了“新诗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第 5 页
1981年,她的创作在争议中到达顶峰期,此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诗选?,一时为众多诗歌爱好者和青年读者所争相购置。
1982年,舒婷与诗评家陈仲义结婚并且因孕期不适而搁笔。她的寂静持续了将近3年时间,于是社会和文坛有了种种猜想,其中有关舒婷创作后劲儿缺乏的传闻最多。这期间,她收到五、六千封读者来信,这使她不安、感慨。1984年她发表了组诗?你们的名字?,告慰那些关心她的读者。之后,她双陆续发表诗作,数量却不如从前。
19
舒婷与“新诗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