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的阅读才是深沉的纪念鲁迅祭
第 3 页
虔诚的阅读才是深沉的纪念——鲁迅祭
鲁迅先生的人文业绩行谊风范,历来多有专门论著,本文仅限于对先生的文章特色略事诠释,或有助于青年们重读“鲁迅〞时简练以为揣摩。
在我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文体家〞。
文学家,不一定是文体家,而读鲁迅文,未竟两行,即可认定“此鲁老夫子之作也〞。
在欧陆,尤其在法国,“文体家〞
是对文学家的最高尊称。纪德是文体家,罗曼罗兰就不是。
鲁迅这种强烈的风格特征,即得力于他控制文体之为用。文体,不是一己个性的天然自成,而是辛勤磨砺,十年为期的道行功德,一旦圆熟,片言只语亦彪炳独树,无可取代,试看“五四〞迄今,谁有像鲁迅那样地一枝雷电之笔。
?野草?集,“秋夜〞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就只这几句,已是使我认知天才之迸发,骤尔不可方物。
当“秋夜〞被选入国文课本后,全国中学教师讲课时都为难了,怎么也无法解说这两句的巧妙,为什么不是“有两株枣树〞,而却要“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呢,孩子们哈哈大笑,鲁迅先生不会写文章——这是鲁迅的得意之笔,神来之笔,从没有人用过此种类型的句法,乍看浅白、稚拙,细味精当凝练,这是写给成年人老年人看的——在文学上,但凡“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思维和意象,字句的功能就在于偏要绝处逢生,而且平淡天真,全然口语化,令人会心一哂,轻轻带过,不劳注目。
第 3 页
鲁迅发此一文,文坛为之震惊,它的艺术水准,可谓横绝一时,。论体裁,是西洋的散文诗,论文气,是离骚、九歌的郁勃骀荡。整体深蓝,“非常之蓝〞,然后配以粉红〔小花〕雪白〔灯罩〕猩红〔栀子〕苍翠〔飞虫〕,印象色彩,显示出一个画家的眼光和手段来。“秋夜〞的调子是非常之蓝的背景,明艳的色点布置其间,读的时候宜一瞥而过,不要纠缠,这样就作者读者两潇洒,留下以后重读的余地。
“秋夜〞虽偶露戾气,但非荒谬,夜半听到吃吃的笑声,竟发乎自己的嘴里,既魔幻又有深意——他退出自己,旁观自己,以构成美学:“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这三个“即刻〞的连续出现,意象和节奏极有力度,而且优美神秘,紧接着在深蓝的夜的气氛中,突然拈出一支猩红的栀子,是画在雪白的灯罩上的,这比照,这反差,越显得诡谲明丽——文章已告完成,但余绪未尽,精彩尚在后头:“我点起一枝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前面先有“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麦子那么大,遍身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这是充分的伏笔,然后挥下最后一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神完气足,寓意深长。
虔诚的阅读才是深沉的纪念鲁迅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