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派七月派?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等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它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略带欧化的语言一经他们的驾驭,也显出一股冲力和勘劲。这些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比七月派诗歌更能体现胡风的理论主张,多数都被编人《七月文丛》, 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所以,称之为“七月派”小说。?路翎( 1923-1994 ),原名徐嗣兴,生于江苏苏州,其祖母系苏州大户蒋氏家族成员,路翎从母姓。 1940 年开始在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上发表作品,抗战期间先后出版的小说有中篇《饥饿的郭素娥》( 1943 )、《蜗牛在荆棘上》( 1944 )、《嘉陵江畔传奇》( 1945 ),短篇集《青春的祝福》( 1945 ),长篇《财主底儿女们》的第一部( 1945 )。抗战胜利后出版的小说有短篇集《求爱》( 1946 )、《在铁链中》( 1949 ), 长篇《财主底儿女们》第二部( 1948 )、《燃烧的荒地》,剧本《云雀》( 1948 )等。《饥饿的郭素娥》《饥饿的郭素娥》?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被父亲抛弃,又被比她大 24 岁的烟鬼收为妻子的农村妇女。她追求幸福,却被丈夫和保长、流氓施以酷刑,在遭奸污后悲惨地死去,反抗地喊出了:“你们不晓得一个女人的日子,她挨不下去,她痛苦! ”作者探索这种反抗性,似乎并不满足于一般地对旧时代的揭露,而是要“透过社会结构的表皮地发掘人物性格的根苗”,去寻求“人民底原始的强力”。“原始的强力”的描写, 是作者探索他笔下人物的一个中心线索。一方面,通过这种力量的爆发,以及最终引向失败,表现了落后群众自发斗争的历史画面,使我们看到了柔弱的民族性深处的“蛮性”;另一方面,作者渲染了“原始的强力”的神秘色彩, 礼赞了反抗的疯狂性,对某种病态的东西给予复杂的认同和表现。《财主底儿女们》《财主底儿女们》?这是一部规模很大、内容丰富的重要长篇,得到胡风的欣赏和高度评价。小说的上部写 20 世纪 30 年代苏州巨富蒋捷三家的没落,即蒋家儿女争夺遗产的过程。其中主要人物的心理变化写得千回百折,人物形象也较鲜明。长子蒋蔚祖虽然聪明漂亮,但却是懦弱无能的纨绔子弟。他迷恋妻子的美貌却又无法忍受她的放荡,最后发疯。长媳金素痕被认为是王熙凤式的人物。她贪财放荡,悍泼毒辣,不择手段地抢夺蒋家的巨大财富,但有时亦显得温情脉脉,爱自己的丈夫和儿子。老二蒋少祖是个自由主义者,徒有经济家、政治家之名,却轻易地败在金素痕手下,后来更退化为复古主义者。 下部以蒋家第三个儿子蒋纯祖为中心人物,写他在抗战中怀着成就一番惊人事业的雄心去追寻出路的种种经历。蒋纯祖是作者倾尽全力描写的人物。他孤独、高傲、自命不凡,始终在追求、探索自己的生活道路,又始终陷于苦闷迷惘之中,最后在重庆某个乡村里凄凉地死去。他的悲剧性的生活道路和心灵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战时期进步、爱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进步性、空想性和软弱性。七月诗派七月诗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 因《七月》杂志而得名。《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刊物也是他们重要的“半同人杂志”和发表园地。这些青年诗人人数众多、散落各地, 其骨干成员有阿垅、绿原、鲁藜、冀汸、芦甸、牛汉、曾卓、邹荻帆、彭燕郊、孙钿、方然、杜谷等,他们的诗作大多先后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第一,二集和《七月新丛》、《七月文丛》的诗集中。胡风的人生态度与诗学理论对他们有强大的引导性与感召力,直接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之中。艾青艾青——卓越的民族诗人卓越的民族诗人一、生平一、生平?艾青( 1910 - 1996 ),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地主家庭, 1928 年初中毕业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次年在院长林风眠鼓励下赴法勤工俭学, 1932 年初回国,夏天就因参加左翼美术运动被捕,在狱中,由于条件限制,胸怀大志的青年画家“被迫”变成“吹芦笛的诗人”。艾青的诗歌创作延续了 60 多年,跨越了建国前后两个时期,考察他的诗人之路,在建国前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艾青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艾青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 1、1932 年至 1937 年上半年为准备期,也是成名期。从欧罗巴带回“芦笛”和歌唱“大堰河”,代表诗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 2、1937 年至 1941 年抗战初期,是其诗歌创作的爆发期和诗歌美学风格的成熟期,从“吹芦笛”转为“吹号角”。表达出对笼罩在黑暗和痛苦之中的“土地”及人民的深切同情,代表诗作有《北方》《向
七月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