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辽语录宋· 陈襄使辽语录宋· 陈襄〖陈襄〗(?- 1080年) 字述古, 学者称古灵先生, 与郑穆、陈烈、周希孟并称“古灵四先生”, 北宋侯官( 今福建福州)人。气古行高, 以天下为己任。进士及第, 授浦城簿。历任县令司封员外郎、三司副使、判尚书都省等职。留意天下人才, 曾荐论司马光、苏颂、苏拭等三十三人品, 成为一时盛事。胡瑗、程颢、程颐、张载等名儒, 皆受他举荐。自谓为官以来,“以兴学养士为先务”。在浦城、河阳、州、杭州、陈州兴办学宫,亲为诸生讲学。有问难者,乘他听讼之暇,入问于庭。出行, 遇山峪中小学, 则下车为童子讲经。从学者达干余人, 著名弟子有孙觉、吴道、章衡、陈砥、吕逢时等, 他一言一行, 皆以古人为法, 喜怒不形于色。主张用儒家礼义移风易俗。使百姓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夫妇有恩, 男女有别。子弟有学, 乡里有礼。贫穷有难,亲戚携手相救。嫁娶死丧,邻里互相助。勤于农桑, 不作盗贼, 不学赌博, 不好争讼, 不以恶欺善, 无以富吞贫。行者让路, 耕者让畔, 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提倡倡圣贤应视天下之民如其子, 一人不获, 则身心不安, 应学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指出隐居求志,古人崇尚。但有圣人之隐,贤人之隐,介夫之隐。圣人之隐,乐天以待命, 时运未到可隐, 时运一到应跃起, 如舜、伊尹。贤者之隐, 养气以蓄德, 居贫贱而乐, 如颜回、曾参。介夫之隐, 但诘其身而不累于世, 不忧天下, 如长沮, 则君子所不为。君子之道, 是正以持之, 通以行之。正者,为道之经,即中庸。权者为道之权,即随时之义。仁以居之,义以由之,正在其中。智以迁之,礼以和之,通在其中。君子知道此四者, 可以藏身立命。他又提倡“好学以尽心, 诚心以尽物。推物以尽理,明理以尽性,和性以尽神”(《宋元学案· 古灵四先生学案》)。进入“至诚”境界, 则为圣人。“诚”就是要存其正而公者, 去其邪而私者, 即择善; 或慎于不睹不闻之际, 即慎独。坚持如此,则明而诚。并强调学校的教化作用。他认为,邑民不识为学, 父子兄弟不相孝友、乡党邻里不相怜恤, 则其心唯争财夺利, 以至身犯刑宪,鞭笞流血而不知止。非百姓乐于此,而是不知读书之故。父老应劝告子弟, 令来就学, 择明师而教喻, 学校之设, 不是教人以词章换取利禄。致学者应先明《周官》三物之要,使“有自得于心而形于事”, 然后才可言入仕。教授诸生不应溺于章句之学, 应阐明先王礼义, 教以德行道艺。古灵之学,“其大意已通关( 张载)洛( 程颢、程颐) 之津”, 倡导之功, 仅次于胡瑗、孙复, 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主要著作有《古灵集》二十五卷,《居易录》二十卷、《中庸义》。陈襄( 1017-1080 )字述古,学者称古灵先生。世系高祖檄, 唐末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 家于福州, 仕闽为太尉, 推诚奉国功臣。曾祖令图, 为客省使, 居侯官之古灵( 今闽侯县南通镇古城村) 。祖希颍,果州司户参军。父象,台州黄岩县尉。古灵陈氏今为名族。臣襄等昨奉敕, 差充皇帝登宝位, 北朝皇太后、皇帝国信使、副, 于五月十曰到雄州白沟驿。十一曰, 接伴使、副泰州观察使萧好古、太常少卿杨规中差人传语, 送到主名、国讳、官位, 及请相见。臣等即时过白沟桥北, 与接伴使、副立马相对。接伴副使问南朝皇帝圣体万福! 臣等亦依例问其君及其母安否?相揖,至于北亭。规中以其君命赐筵,酒十三盏。问臣等年几?各答以实。臣等复间接伴使、副年几?好古称年四十三岁, 规中称年三十三岁。规中问臣愈兄弟凡几?答以十人。臣坦问受礼何处?规中言在神恩泊, 此去有三十一程, 已差下馆伴副、太常少卿杨益诫, 大使即未闻。规中问臣坦:“南朝两府大臣别无除改? ”臣坦答: “参政欧阳侍郎以眼疾,恳请出镇毫州;枢密副使吴奎侍郎,除参知政事。”又问:“文相公、曾相公及枢密副使有无移动? ”答云: “并如旧。”又问: “冯馆使甚处相逢? ”臣愈答曰: “雄州相见, 送三司人茶、绢、银楪子等。”( 已后赐筵及逐州迎接, 依例皆有茶彩等送,祗应人更不入《录》) 行次, 有易州容城县尉董师义, 涿州新城县尉赵琪, 归义县尉王本立, 道旁参候。至新城县驿, 有入内左承制宋仲容来问劳。臣等依例, 即时具公裳, 排备茶酒、土物, 出厅伺候, 过来传谕。次接伴使、副差人送到坐位图子, 欲依南朝遗留番使、副史炤等坐位, 要移臣襄坐放西北宾位。臣等寻据随行通引官、旧曾入国人程文秀供录结罪状, 称近于去年十月内, 曾随生辰番使邵谏议、傅谏议等入, 与今来接伴使、副所送到图子坐位不同。臣等亦令通引官程文秀依生辰番使坐次,画到坐位图子,差入传语。接伴使、副合依当所供去图子,依生辰番使邵谏议等近例坐次施行。左番大使合坐于东南, 与使臣当头坐位相对, 以伸主礼
使辽语录 宋·陈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