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象征视角对侗族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象征视角对侗族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福柯宣告当今时代已进入到空间的纪元, 并断言:“我们时代的焦虑与空间有着根本的关系,比之时间的关系更甚。”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空间概念不仅仅是指物质堆砌的物理范畴, 而是强调一种社会建构的文化现象, 就如王志弘所言:“空间是社会的产物, 每个社会都生产着适合的空间, 空气里弥漫着社会关系。”按照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观点, 空间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产物, 它既是一种物质性的空间表达, 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观念意象。在物质表象的背后, 空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关系, 它不只被社会关系所支持, 同时也生产着社会关系。因此, 对作为社会历史文化产物的空间予以研究, 就是探究空间实践与文化表征之间的内在关联, 即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如何赋予空间以文化意义, 以及文化表征在建构形塑空间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及决定性意义。侗族传统民居也是一个实践基础上的建构性空间, 并且经历长期的历史积淀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居文化模式。现有关于侗族传统民居文化阐释的研究虽然从建筑学、文化学、民俗学、身体人类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剖析, 并在民居历史沿革、空间细分、局部空间意义等方面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然而迄今却未有研究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对侗族传统民居的整体空间意义进行解读, 而且对侗族传统民居文化意义形成过程中的实践特征关注也不够。事实上, 作为干栏式木构建筑的一种, 侗族传统民居与苗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在形制、建造过程、仪式特征、空间功能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因此, 从整体和系统层面解读侗族传统民居的象征内涵对理解其他干栏式民居传统的少数民族民居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综合象征人类学、社会空间理论、实践论等理论, 从象征的视角对侗族传统民居进行多方位的文化解读, 深刻阐释社会实践基础上民居象征内涵的形成、演化及表征,并得出以下四个主要结论。一、侗族传统民居是实践基础上的一个表征空间“实践”一词是布迪厄从马克思那里借用的术语。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实践的, 而非观念的。布迪厄对马克思的实践观做了重新界说, 并阐述了实践的三大特点: 人的实践是在社会时空之中发生的, 同时又不断再生产和修改社会时空制度; 实践不是全然有意识的, 通过在活动( 实践) 中不断习得、复制和创造游戏规则, 久而久之变成内化和观念化了的客观结构。实践并非是必然的社会现实和规则的复制,人在实践中常常有“即兴发挥”的能动性。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为空间的文化意义阐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列斐伏尔则辨析了实践基础上的空间层次,并将其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 并指出, 正是由于空间实践, 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才得以建构。如果说空间实践侧重感性经验的物质性空间生产, 空间表征强调特定空间所凝聚积淀的构想性、观念性和象征性, 那么, 表征空间则突出实践过程中物质性与精神性、感知与想象的合一, 从而构成人类生存的体验性与生活性空间。斯图尔特· 霍尔以家屋为例对“表征的实践”进行了解释:“正是我们对一堆砖和灰浆的使用, 才使之成为一所‘房屋’; 正是我们对它的感受、思考和谈论, 才使‘房屋’变成了‘家’。”爱德华· 索亚也认为, 表征空间既是充满着象征的符号化空间, 同时也是充满着政治和意识形态, 真实与想象的内容, 资本主义、种族主义、父

从象征视角对侗族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gyzhluyin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