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明修身王新陆:大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大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王新陆教授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爱国主义德育内容摘要: 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教育全过程, 构建全景式人文素质教育平台,通过第一课堂的人文课程教育、第二课堂的人文精神熏陶, 切实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并且把人文素质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山东中医药大学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牢固树立德育首位的理念,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长期以来,学校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育人全过程, 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有机结合, 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一、高度认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人文”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而人文素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各种理性觉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 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 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大学校园, 永远是这个社会中一片最纯净的心灵天空, 一个最美丽的精神花园, 大学校园是具备而且最应该具备人文精神的地方。人文素质, 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 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 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 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1 、通识教育,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已经不是大学求学的惟一目的。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集合趋势不断扩大,对“通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沿袭前苏联的大学体制, 造成人才培养专业面过于狭窄, 已经成为限制科技发展、社会化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 产生了诸多多学科交叉的新行业, 旧行业经过整合改造, 学科交叉也呈现出普遍的现象。社会生产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对各类劳动者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 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 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 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 由于人文素质不高, 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 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 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 其思维方式常常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和或然性。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大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 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 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曾指出:“文理交融, 多元并举”。并提出了这样的命题:文理结合是古代社会的历史必然;文理分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文理交融是未来社会进步的必需。尤其非文科院校, 由于学科专业设置的限制, 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加大力度补课。 2 、博雅教育,构建和谐快乐的人生归纳起来, 人文精神是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形而上的思考, 尤其强调对终极关怀、理想信念、神圣使
大学生文明修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