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鉴赏古诗词的情感复习要点: 1 情感类型 2 抒情方式 3 情景关系 4 答题要领复习过程: 一课前一练:比较下列两首词所表达感情的不同。[甲]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乙]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答: [甲] 词作者传为李白,从诗中意象看,体现了博大的盛唐气象,同时也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但仔细体味那幽怨的箫声、秦楼的冷月及西风残照的汉家陵阙,又无不给人一种惆怅空寂的伤怀之痛。[乙] 词作者是伟人毛泽东, 从凛冽的西风、雁叫的长空、如铁的雄关、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中, 分明感到词中所抒发的是红军战士那种昂扬、悲壮、豪迈之情。两词结尾均具博大苍凉之气, 但前者略显伤感, 后者则透露出昂扬豪迈的英雄气概。二: (一)考点分析: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诗歌的生命。鉴赏诗歌就应当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王安石的《梅花》,范仲淹的《江上渔者》。讲解: 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表面上写景, 实际上寓情于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是远处望到和听到的; “渔火”、渔民的“愁眠”、“寒山寺”、“钟声”、“客船”是近处看到和听到的,由这些景物和声音构成了一幅暮秋季节凄凉、冷落的夜景。面对这幅夜景, 必然勾起诗人飘泊他乡的孤愁情怀。再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宋神宗时, 任为宰相, 积极推行新法, 但遭到守旧派的反对, 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来, 被迫离职回到江宁, 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这首诗是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还比如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是一首记事诗, 江边来来往往的行人, 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鲈鱼, 不知道渔民是冒着风流去捕捞的, 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后两句的意思作者没有明说, 而是令“江上往来人”去看捕鱼的险景。看到一叶小舟颠簸在大风浪里,一会儿被送上浪峰,一会儿又陷入波谷的惊险场面,自然会懂得“吃鱼容易,捕鱼难”的道理。诗中反映了渔民生活的艰险和作者对渔民的同情。(二)高考再现: ※湖北卷]16 .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 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 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酒] 呀! 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 打猎起围场。他、他、他, 伤心辞汉主;我、我、我, 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 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 过宫墙; 过宫墙, 绕回廊; 绕回廊, 近椒房; 近椒房, 月昏黄; 月昏黄, 夜生凉; 夜生凉, 泣寒蜇①; 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 ①寒蜇:寒蝉。(1 )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4分) 答: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 分) ※[ 浙江卷] 16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问: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 含有诗人之恨, 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 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问: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凉”。“凉”字既写天凉, 又写心境的孤寂( 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 过渡( 顶针) 巧妙; 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三知识积累: 【一】知识卡片: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忧国伤时 A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B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
第三节 鉴赏古诗词的情感-word资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