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与?聆听弘一?比较分析
摘要】话剧?四世同堂?和?聆听弘一?都是由田沁鑫执导的,二者虽然篇幅和重量差异很大,但在悲伤母题的承与变、宏大叙事背景下见精神、“新现实主义〞舞台呈现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关键词】田沁鑫;?四世同堂?;?聆听弘一?
中图分类号:J8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21〕09-0015-02
话剧?四世同堂?无论从文本本身、舞台呈现、演员阵容等方面来看,都属宏大巨制,既致敬原著,也沿袭田沁鑫以往的话剧改编风格,从“旧戏〞中生发“新意〞,挖掘了老舍笔下时代与当今时代的联结,引发了巨大反响。不同于?四世同堂?的鸿篇巨制,田沁鑫自编自导的?聆听弘一?,舞台现代而简洁、启用年轻演员,各方面都是以崭新面貌展现,该剧看似与?四世同堂?并无关联,然而笔者在这两部剧的比照中,开掘了田沁鑫话剧创作道路的延续与开展,二者在悲伤母题下有着相似却不同的表达;都以宏大叙事背景突显人物精神;在舞台呈现上,都运用了新现实主义手法。
一、悲伤母题下的承与变
田沁鑫曾说,“我做戏,因为我悲伤〞。“悲伤,就是田沁鑫的母题动机,她的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的,而是历史、小说、传记和戏曲‘感动了她,‘促使她‘做戏。〞【1】从?断腕??生死场??赵氏孤儿?等话剧就可看出“悲伤〞是她与原作者的桥梁,悲伤促成了她去改编这些话剧,?四世同堂?也是这样,“悲伤〞注定要连接老舍和她,即便二者有关悲伤的表现不同,但仍有着惺惺相惜的知己感。?聆听弘一?,田沁鑫仍因悲伤做戏,却在此根底上,有了新变化,即从弘一大师身上所学到的——悲欣交集,此时她戏里所展现的不再只是单纯的“悲〞,而是饱含了希望的“欣〞。
老舍的悲伤,是宏大的、集体群像式的、是振聋发聩的。这种悲伤常通过死亡为外衣,表现百姓疾苦、国民性的麻木以及历史不可阻拦的必然性带来的哀痛。死亡,在老舍的小说里常出现得突然又稀松平常,以看似无常又无奈的事件,挖掘背后的悲剧性原因。?四世同堂?里的悲伤是小羊圈胡同,更是全中国的,这种悲伤是老舍无情的揭露、是宣泄、是呐喊。钱先生的儿子死了,人们悲哀,日子却可照常过,冠家家破人亡,人们仍可归结为他们家自找的,直到自家人死了,粮断了,人们才知道什么叫做国破家亡,老舍就是感觉到了这种变化,觉察到“四世同堂〞已经随着社会的变化,无法维持下去,人们不再讲老理了,都过起了忍辱偷生的日子,民族的美德已经丧失,人们的尊严已不在,这比国家被侵略更叫人悲伤。田沁鑫读懂了老舍的悲伤,所以能够从85万字里抽离出2万字的精髓,重新拼贴出带有田沁鑫式的悲伤。
田沁鑫的悲伤,是沉静中带着叹息。这种悲伤也常与生死相连,表现为细小却深刻的疾痛。如?断腕?里“其实人生唯一不会落空的等,是等那必然到来的死,〞是田沁鑫内心的悲伤与剧中人心理的相通;在?生死场?里,生育与死亡紧密联结,那种生、老、病、死没什么大不了的无奈哀婉,也是她觉察到了人生的荒唐与悲凉。这种悲伤随着田沁鑫一路走来,直到?聆听弘一?却发生了变化。这也许是从?四世同堂?里瑞宣和韵梅身上体会到了“沉默的抗争力量〞,或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看到无常背后的有变,抑或是受到了弘一大师的“指点迷津〞,?聆听弘一?不再只是单纯的悲伤,而是看到了怀着希望地指引与行动。该剧中曾经吸毒的金丹在扮演弘一大师的过程中受其感化,戒毒持戒,曾经只顾一
《四世同堂》与《聆听弘一》比较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