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歌和古代戏曲关系的切入点怎么找.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歌和古代戏曲关系的切入点怎么找求助] 请问诗歌和古代戏曲关系的切入点怎么找?? 时间:2004-08-26 19:16:00 [ 求助] 请问诗歌和古代戏曲关系的切入点怎么找?? 请问诗歌和古代戏曲关系的切入点怎么找? 各位高人请多多赐教! 在下拜谢了~ 先看看这一篇吧(请点击文章标题): 吴晟: 《论古代诗歌、戏曲文体的互相融合》 shu/others/shijiao/200105/2001052 (链接现已失效) 还可以找来以下文章一读: 解玉峰: 《王骥德〈曲律〉与诗学传统》, 《戏剧》杂志 1999 年第3 期。张松如: 《论史诗与剧诗》, 《文学遗产》 1994 年第 1 期。下面这篇文章是有关西方的,请点击: 邹红: 《论剧与诗之相互关系及其意义》.cn/skl05/html/kx- (链接现已失效) 中国古代诗歌与戏曲的关系,要考虑到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 诗歌是戏曲的源头之一,从汉乐府、唐声诗、宋词,到元曲(散曲、套曲、剧曲) ,有一以贯之的元素存在——吴晟博士的文章就是在追寻其中一个可能的线索——中国的戏曲无论古今都可以称之为“诗剧”或“剧诗”, 不但唱词都是诗歌, 而且具有象征性、大写意等“诗化”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 古代戏曲作家和理论家在很长的时间里, 未能充分重视戏曲作为“戏”的特性, 常常牺牲“戏”的特点以迁就诗的成分。通常认为直到李渔的《闲情偶寄》, 古代曲论家才以“戏”的立场出发建立“剧论”,而此前的几乎全部(以及此后的很多)曲论家则是以诗话的方式来发表“[B] 曲[/B] 论”, 并且以一种精致的、儒雅的、贵族的、诗的态度, 侵蚀了俚俗的、粗砺的、民间的、“戏”的正当权利——解玉峰博士的文章所批评的王骥德《曲律》中的这种倾向就是例子之一。这种倾向如果得不到抑制( 事实上也常常得不到抑制) ,就会发展为卖弄学问,掉书袋子,抠字眼,抠声律,无视观众, 终于以时文为剧, 酸腐不堪。这种倾向始终存在于明清文人剧之中, 时起时伏, 时隐时现, 从未消除过。这也是中国古代戏曲在金元之际异峰突起以后一直未能发展到更高的水平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也许可以说,诗歌元素之于戏曲,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解玉峰:王骥德《曲律》与诗学传统为了方便讨论,索性把这篇也贴在这里。受网络环境的限制,删去了一个统计表,谨向解玉峰博士致歉。如需进一步阅读,请查原始出处。[center] 王骥德《曲律》与诗学传统解玉峰[/center] 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词为“诗余”, 曲为“词余”。“今之词曲, 即古之乐府”。( 王骥德《曲律· 杂论下》) 自觉地将词曲纳入到诗的传统之下, 这不仅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也多少反映了词曲创作的实际, 因为词曲家们本身也是“诗人”。那么, 古典戏曲理论与批评在多大的程度上接受了诗学①传统的影响和塑造?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王骥德的《曲律》一向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一部曲学著作,本文关注的正是这部曲学著作与诗学传统的千丝密缕的关系。我们的讨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B] 《曲律》崇雅尚正的倾向[/B] 《曲律》对雅正的崇尚, 不仅表现在王骥德常以“大雅之士”自居, 对民间俚俗之曲、“优人”自制之戏抱以轻视, 更主要的则在于他对诗学传统中的“风教论”以及对“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的认同。诗学中的“风教论”由来已久。诗学中的“风教论”传统应该功归于孔门的思想家们。以孔子为代表儒家的学者们认为, 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和种种欲求都是正常的、必然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各种情感、欲望作导引和规范, 使之符合社会性的要求。而诗、乐恰恰有此妙用,所谓“诗以风之”、“乐以化之”,在和风细雨之中,诗、乐将完成教化人群的重大使命。“风教论”的最早倡导者是教“仁”、倡“礼”的孔子, 而最早也最明确的表述则见于《诗大序》: “情发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 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诗大序》代表了正统的文艺思想, 在后来的诗歌理论中,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种声音。 王骥德的“风教论”也正是沿着《诗大序》的思路下来的: 古人往矣, 吾取古事, 丽今声, 华衮其贤者, 粉墨其慝者, 奏之场上,令观者籍为劝惩兴起,甚或扼腕裂眦,涕泗交下而不能已,此方为有关世教文字。若徒取漫言, 既已造化在手, 又未必其新奇可喜, 亦何贵漫言为耶? 此非腐谈,要是确论。故不关风化,纵好徒然,此《琵琶》持大头脑处,《拜月》只是宣淫, 端士不与也。(《曲律·杂论下》) 王骥德要求曲必须诉诸人情、打动人心,甚至有令人“扼腕裂眦”、“涕泗交下”艺术效果。但其最终的目的却是在感化人心、有所劝惩,所谓“有关世教文字”。有论者认为,王氏《曲律》之作

歌和古代戏曲关系的切入点怎么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