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善中学历史学科课程建设纲要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中历史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加深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一、历史学科特点与现状分析(一)历史学科课程定位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学是研究这一过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中学历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培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决定的。历史课的内容是古今中外历史的基础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社会功能是“鉴往知今,资政育人”,“启迪心智、智慧人生”。主要特点如下: 1 .存在形式的过去性。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人们只能通过历史遗迹、遗物、文物资料和文字记载等史料, 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知历史。正是由于这样,历史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2 .认知结构的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认知途径灵活多变,不应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认识和思考。认知结构的多样性表现为整体性、因果性、发展性。(1 )整体性。历史是人类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留下的“足迹”,因此学习历史要从时间、空间、人物三方面去整体把握。人类活动具有世界性,每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因此学习历史要扩大视野,把历史事件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立体的、整体的认识。(2 )因果性。社会中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之一, 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的能力的手段之一。(3 )发展性。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继往开来的过程,后一个过程总是在前一个过程基础之上的开拓创新;从认识论上看,人们的认识处于发展与深化之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总结历史, 认识历史的规律,使之服务于现实和未来。 3 .思维方式的求异性和灵活性。求异思维是针对常规定向思维而言的反向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信息处理能力是最主要的历史学科能力。应重视史料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史料进行多方面的真实解读的能力,以及思维与逻辑的严密性。遵循历史与现实、史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以史为鉴”的教育思想。 4 .学科联系的交融性。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其内容异彩纷呈,纵横交错,互为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以历史为依托进行学科间的渗透、综合,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其创新能力。(三)学科现状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新教材(人教版)按照文明史观从制度、物质、精神等三个维度把完整的历史撕裂了,造成学生通史意识非常薄弱,很难建立起立体的知识体系。事实上, 一堂历史课,必须有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上完一节课后,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条印象深刻的、脉络清晰的纲,并做到纲举目张。目前,高一历史教学要求完成三本必修教材的教学(新高考方案出台,原定高一下学期 6月的学考改为高二上学期 10月,具体教学内容、考试内容的变动尚无统一安排,是与往年一样还是...... 还不得而知)。新高一走班,历史教师一人要带 3—— 4 个流动班,流动 A班和 B班的教学要求不同,教学任务繁重,管理难度增大。历史教师反复研究最新《学科指导意见》,一再减少讲授内容和降低讲授要求,还是很难达到教学要求和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随着新一轮深化课程改革的推进, 加上浙江省高考新方案的出台
浙江省嘉善中学历史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