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名。
注意四个概念:道、常、无、有。
道,道家哲学同时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其基本含义在不同哲学流派那里有所不同。在儒家哲学那里,“道”作为天道,主要指人伦秩序;在佛家哲学中,道指佛法的真理;而在道家哲学中,“道”是一个包罗宇宙万物(自然、人类社会、人的精神世界)的范畴,是一切存在的依据,因而,也是最高的哲学范畴。一切存在及其价值都本原于“道”,离开了“道”万事万物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常的含义
常,普遍的、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与“恒”的意义相同。
“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一个在逻辑上互为条件的语句的省略形式,它的完整形式应该是“道,常,不可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可以这样来理解:作为普遍、绝对、永恒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可以言说的,都不是那恒常的道。
“名”的含义
1、作为名词,是指与对象相统一的认识、真理或概念。
2、作为动词,指对认识、真理或概念的语言表达,即:名状。是一个包含命名和描述在内的过程。
“无”的含义
1、有或存在的反面,即没有或不存在;
2、相对特殊的肯定的反面即相对特殊的否定;
3、绝对普遍的否定,它同时也是绝对普遍的肯定,意即绝对普遍的无,就是绝对普遍的有;
4、无极、无限,世界的统一体。
今译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万物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常(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字词释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指天下之人。
斯:此乃是、于是。
“已”的意思是已经完成或结束,它所表达的是某一事态、某一过程、某一行为的完成与结束状态,它与前一句话中的动词“知”相联系,真正的意思就是“已知”,也就是说,“已”字在这里表达的是“知”这一认识活动的完成或结束。
今译
世界上的人们一旦知道了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的原因,那么他们同时也就知道了丑的事物之所以为丑的原因了;一旦都知道了善的事物之所以为善的原因,也就同时知道了恶的事物之所以为恶的原因了。所以,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完成;长和短相互形成;高和下相互包含;音和声互相调和;前和后互相随顺。“道”是永远如此的。
接上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老子》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