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儒家的婚姻观.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儒家的婚姻观
儒家的婚姻观一、晚婚制
刘秀二十九才完婚,这在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却符合当时的儒家礼制。
周代结婚年龄一般规定男三十岁,女二十岁,《周礼》曰:“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礼记》:“男子二十而冠,始学礼,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有五年而筓,二十而嫁。”
春秋战国,列国为了争霸、兼并,纷纷提倡早婚,《左传》有国君十五而生子之说。而越王勾践战败后,为了励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计划,下令男二十,女十七不婚者,其父母有罪。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以来,用经济手段强制早婚,早分家。汉初,战争造成人口稀少,为了增加人口,延续这种政策。汉惠帝为了增加国库收入,下令“女子十五以上不嫁者,五算”。随着儒学的兴盛,这些政策遭到抵制和批评。汉宣帝时王吉上书批评早婚,“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贞夭”。
《白虎通》是汉章帝对经学的最终统一,是五经的总章句。在嫁娶一节这样论述:
“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何〕(年龄相配)男三十,筋骨坚强,任为人父;女二十,肌肤充盛,任为人母。合为五十,应大衍之数,生万物也。故《礼记》曰:“女子十五许嫁,笄而字。”。
刘秀聘阴丽华也是依据两者年龄相配,刘秀和阴丽华年龄正好相差十岁,明帝和马皇后年龄也相差十岁。刘秀游学时,刘秀、阴氏都没有到婚嫁年龄,虽两家愿意,但不合礼法,故而刘秀只有“望美而叹”了。儒家提倡男子晚婚,利弊的确难说,古人寿命都短,四十以上就是老人了,很多家庭都不完整,但是古人短寿夭折也多,这样做是否也有优生的考虑?
五四以来人们总是批判封建社会大男子主义,压迫妇女。但是从婚礼规制来看,就夫妻双方年龄上的差距而言,丈夫就有绝对权威。同时礼法也有对男子严格约束的一面,这都是为了保护家庭和宗法制度。
男子在二十岁生理、心理发育成熟,然而却要求其到三十才结婚,这也因为古人无法节育,男子在三十之前不婚,这正是要求其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好学上进。打下事业基础。同时这也有利于保护妇女,同龄女子容貌衰老得很快,若年龄相仿,女子年老色衰,必然产生怨妇心理。有十年的年龄差距,男子的家庭责任感会更强,又能保证男女双方婚姻感情能保持得更长久。这点应该引起社会学家的思考。
二、爱情与美德
(一)、古人是否有爱情:
今人批判封建时代没有婚姻自由,因此没有爱情。对于当时的上层社会的女子而言,的确没有个人的婚姻自由,但是说绝对没有爱情也不确切,诗礼之家品行有常,当少女情窦未开之时,已经指定了婚姻,种下婚姻和爱情的种子,女子接触外面男子又少,感情必定很专一,思念是培养爱情的途径,有没有爱情不是今人能武断的。刘秀二十出头去长安求学之时,到新野路过阴家,见过阴丽华,当时阴丽华才是一个是十几岁的少女,在阴氏少女的心目中,刘秀是伟岸、英气勃发的青年才俊形象。娃娃亲因豆蔻年华,懵懂之初就刻在心里,朝思暮想,不论美丑,心里再容不得别人了。这是古人和现代人不同的爱情心理。
而刘秀对于阴丽华也十分倾慕,他曾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但两家都等到了年龄才成婚,这反映了南阳一带浓厚的古风。
(二)、“关雎”,德之始也
《诗经》开篇,就是“关雎”,“关雎”描写君子见到一个少女在采食荇菜,被她的美丽和贤惠吸引,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故事。“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毛诗序》)
关雎这首诗,明写君子思慕淑女,实言淑女之美之德,女子美和德相伴而成,为君子仰慕。孔子《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
《诗经》以“关雎”开篇是古人对女子的品德教育,淑女不从政、不上战场,淑女之德相对单纯。淑女的任务是相夫教子,进一步则是后宫之德以母仪天下,《诗经》以含蓄语言做伦理教化。
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
《诗经》以“关雎”为始,“关雎”代《诗经》为名, 这是古人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也是对成功和幸福的看法。古人对于婚姻家庭格外重视,对于妇女德行教化也极为重视。 男女相慕,德之始也。之后才齐家、以夫妻琴瑟和谐、家庭美德推而广之,治天下。
(三)、“五级需要”和爱情
爱情是人“五级需要”的一种曲折表达方式,在不同的生存条件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需要,爱情就是基于这种需求

儒家的婚姻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