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形成京剧的形成大约有 150 年左右。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 三庆班" 入京为清高宗( 乾隆帝)的八旬" 万寿" 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 四大徽班" 。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 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1828 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 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 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 1840 年左右。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 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 、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京剧简介京剧于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 。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徽戏进京是在公元 1790 年(清乾隆五十五年), 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严格地说,二簧与皮簧两个名称应有区别: 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调, 而皮簧则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至清末民初, 通称皮簧戏。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听,遂称为“京调”,以示区别。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北京。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 1840 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 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 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 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 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
京剧的形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