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第四章儒家以仁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詹石窗讲授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一、儒家思想渊源
儒家的前身“盖出于司徒之官”。
儒家重视“道统”。其思想体系的发端与传承脉络就是所谓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一)尧舜之道
尧:《尚书·尧典》记载了尧禅让帝位、公开议定百官以及用东南西北四方与春夏秋冬四时相配等事迹。
舜:《舜典》记载他即位前经受种种磨练,及即位后任命乐官、重视社会教化等事迹。
(二)文武之道
“文”指周文王。“崇侯虎赞西伯于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文王出,乃阴行善而兴周。
“武”指周武王。《尚书·武成》:“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淳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二、孔子生平与哲学思想
《史记·孔子世家》: “天下君子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一)孔子生平事迹
从《论语》等有关文献看,孔子善于知人善恶,且胸怀正义。据说孔子还特别喜欢音乐与诗歌。他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二)孔子“仁道”学说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
第四章 儒家以仁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