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换
乐清市建设路小学 张丹英
教学内容:
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9页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以及课外练习。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目标确定: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在小组活动中,主动参与,增强合作意识。
(二)教学策略选择
课的开始借助有趣的故事,以此引出“等量代换”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2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以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最后,在教学例题的基础上,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教学时,要多关注“后进生”的指导,培养他们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最后,我想提出的是,书中练习题目难度较大,即使是在老师的讲解指导下,大部分学生可能也只是似懂非懂,更别说灵活应用了。所以我设计的练习大部分不是来自与书上,相对简单一些。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那咱们先来看一段动画片(课件),知道这个故事吗?
生:《曹冲称象》。
师: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呢?谁能把故事简单地跟大家说一说?
生:他先让大象上船,看船沉到哪里,就在那个地方刻上记号,再把石头搬上船,直到刻着记号的那个地方为止,然后再称出石头的重量,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师:为什么称出石头的重量就行了?
生:因为把大象到船里刻一个记号,然后再放上同样多的石头,那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师:也就是用石头的重量代换了大象的重量。那现在咱们要知道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办法呢?
生:用秤来称
师:你知道哪些秤?(天平秤、电子秤、磅秤、杆秤……)
以《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故事,引出等量代换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新课展开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点课件),瞧,这就是——(天平秤)知道它的用途吗?
生:称东西的。
【备注】如果有学生能够说出天平的左边是用来放物体的,右边是用来放砝码的。那老师可以直接肯定:对于天平你了解得真不少,相信你一定能用好它。
师:(点课件,西瓜)天平的左边是用来放物体的,右边是用来放砝码的。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一个西瓜
生1: 1个西瓜重4千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天平是平的,那么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1个西瓜重4千克。
师:那2个这样的西瓜呢?这样的结论你还能说吗?
生:3个西瓜重12千克……
师:那这个图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
4个苹果
生1:4个苹果重1千克。
师:4个苹果重1千克,也就是说1千克相当于(4个苹果的重量)。现在你又想到了哪些新结论?
生1:8个苹果重2千克,12个苹果重3千克,4千克相当于16个苹果的重量。
【备注】学生边讲,课件直观演示。
师:现在我们把这两个图合起来一起观察、比较,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强调“这样”二字,因为在这里我们假设每个西瓜是同样重的。引导学生说新结论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在刚才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备注】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了结论:1个西瓜和16个苹果一样重。那就请他说说他是怎么想的,把思考过程呈现给其他学生。
生1:一个西瓜与几个苹果同样重呢?
师:你能解决吗?
生1:因为4个苹果的重量等于1千克,4千克等于16个苹果的重量(4千克就4个4),所以一个西瓜与16个苹果同样重。
师:有谁听明白了?请你再说一遍。(课件演示)4个苹果的重量和1个砝码同样重,8个苹果的重量和2个砝码同样重,12个苹果的重量和3个砝码同样重,16个苹果的重量和4个砝码同样重。
这里1个西瓜和16个苹果都与4个砝码同样重,所以1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现在你们明白了吗?那2个西瓜又和几个苹果同样重呢?生1:刚才算出来了,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那2个西瓜就等于32个苹果。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板书)
生2:因为2个西瓜等于8千克,8千克就是 8个4,等于32个苹果。
等量代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