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版word
页脚下载后可删除,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编辑版word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权威性报告〕
痤疮在皮肤科临床上虽不属重症,但由于其与人的“面子〞有关,故患者对治疗的要求较高。中医对本病的辨证论治主要依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用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 传统上依据患者病程长短、皮损形态、兼夹病症等因素,将痤疮分为三型论治,即肺经风热型、胃肠湿热型、痰湿血瘀型。不同医家由于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理解,在治疗上又有不同的偏重,或在辩证的同时加用一些与其观点相符的药物。如有的医家强调肝气郁结,冲任失调,进而痰火郁结,湿毒内蕴引起较严重的囊肿性痤疮,故治疗上多加用疏肝散结药物;有的医家强调本病的根本原因在于素体肾阴缺乏,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过旺,治疗上多用滋阴降火药物;有的医家认为湿盛为痤疮发病的根本原因,热邪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上注重清利湿热。
临床上没有一种方法或一种药物是所有痤疮的克星,所以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地使用药物,而不是片面学习某位专家经历,或某些偏方、专方。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根底,也是临床疗效的根底,中西医结合是吸取各家长处,不是简单地中药和西药同时使用;是在中医辨证的根底上的深层次的联合,是中医配伍中的相需、相使,而不是相畏、相杀,或毫无关系。
编辑版word
页脚下载后可删除,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编辑版word
痤疮的辩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病程辨证: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②性别辨证: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③皮损辨证: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
④经络辨证: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
在临床上,根据治疗需要,一般将痤疮分为以下几型:
〔一〕肺经风热型:常因青春期生机旺盛,血气充分,阳热偏旺,热盛伤肺,肺热熏蒸,蕴阻肌肤而致。主要表现颜面细小红色丘疹,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口干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泻肺清热。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编辑版word
页脚下载后可删除,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编辑版word
枇杷叶12g,黄芩9g,桑白皮12g,侧柏叶12g,菊花9g,桑叶9g,金银花12g,生甘草6g。
加减:如丘疹质硬难消者,加天冬12g,象贝母9g,玄参12g;如面部痒甚者,加白藓皮12g,白蒺藜12g;心烦急躁者加丹皮12g,栀子12g;脓疱较多者,加败酱草30g,蒲公英30g;面部出油多者,加苦参12g、白花蛇舌草30g。
方中枇杷叶、桑叶清肺热、通肺络;黄芩、桑白皮清肺泄热;菊花、金银花祛风清热解毒;侧柏叶清肺热,除脾湿;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参考方:
1. 银翘散〔?温病条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权威性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