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的治疗
第一页,共29页。
慢性鼻-鼻窦炎诊疗指南
临床定义
慢性鼻-鼻窦炎是指鼻及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鼻部症状持续超过12 周,症状未完全缓解甚至加重。
1995年“广州标准”
1997年“海口标准”
2008年 南昌
2012年 昆明
*
第二页,共29页。
慢性鼻窦炎分成伴有或者不伴有鼻息肉两个类型,伴有和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 鼻窦炎的病理本质均是鼻腔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鼻窦炎和鼻息肉是两个不同疾病。但从临床治疗的角度考虑,其治疗的策略有所不同。
临床分类
1.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
2.慢性鼻-鼻窦炎(伴有鼻息肉)
*
第三页,共29页。
诊断
(一)症状
1. 主要症状:鼻塞,黏脓性鼻涕。
2. 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中主要症状中的鼻塞和黏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二)检查
1.内镜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2.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
*
第四页,共29页。
(三)鼻腔细胞学检查
在光学显微镜水平上研究细胞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及功能
优点:无创、成本低、可重复性强
用途:鉴别鼻黏膜炎症和非炎症疾病;
鉴别黏膜炎症性质
评价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鼻腔微生物学研究
检查方法:鼻腔细胞的收集和染色
*
第五页,共29页。
检查方法
鼻腔细胞收集方法:擤鼻法、鼻黏膜刷片法、鼻黏膜拭子法、鼻腔盥洗等。
染色方法:MayGrunwald-Giemsa染色,可同时鉴别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细菌和真菌孢子。
进一步可进行生物因子的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
第六页,共29页。
临床应用
过敏性鼻炎(AR)
鼻-鼻窦炎
炎性细胞数量增多
细胞外甚至中性粒细胞内细菌
Eos数量及鼻息肉临床表现正相关
真菌的检出提示真菌性性鼻窦炎
疗效判定
炎性细胞减少和细菌消失
*
第七页,共29页。
不足之处
诊断标准不统一
取材和检测方法的差异
细胞数量少、人为因素
缺乏对细胞功能状态的评估手段
鼻分泌物影响
基本的化学染色
*
第八页,共29页。
药物治疗
抗炎药物
抗菌药物
黏液溶解促排剂
抗过敏药物
中药
减充血剂
鼻腔冲洗
*
第九页,共29页。
抗炎药物
1、糖皮质激素
(1)鼻喷激素:抗炎、抗水肿作用,疗程不少于12周
(2)全身应用:严重、复发性鼻息肉患者可短期减量口服;
(3)不推荐全身或鼻内注射糖皮质激素。
2、大环内酯类药物:
14环大环内脂类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用于常规药物治疗不佳、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患者,常规剂量的1/2,不少于12周。
*
第十页,共29页。
慢性鼻窦炎的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