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国学研究-名人故居:郁达夫故居-老井倒映的历史天光.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国学研究-名人故居
郁达夫故居
老井倒映的历史天光
 
 
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一隅  罗雪村绘
  井水其实不是黑色的,但因为在深井里,看上去像一块墨。奇异的是,这块墨能反照天光,也能清晰地映照出我白亮的脸,以及我身后正蓬蓬勃勃的春天。八十年前的春天,井水也映照过他的脸,忧郁,文气,像他最初的名字——郁文。
  这口半平米见方的老井,位于杭州大学路场官弄六十三号。“风雨茅庐”,一个不太吉祥的宅名,仿佛预示了它的主人——一代文豪郁达夫注定颠沛的人生和爱情。
  “儿时的回忆,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到了我出生后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亲也因此以病以死;在这里总算是悲剧的序幕结束了,此后便只是孤儿寡妇的正剧的上场。”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县一个没落的书香家庭,凄惨的童年、天赋的异禀、坎坷的境遇,成就了他极其复杂的个性
——浪漫细腻、大胆豪放、勇往直前而又有些歇斯底里,也成就了他的多重身份——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民族解放殉难烈士。
  八十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明眸如水,一泓秋波”的杭州名士之后王映霞随丈夫郁达夫回到了故乡。此时,离郁达夫留日归国、其代表作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发表已经过去十二年,离他上海初遇王映霞一见钟情穷追猛打终成正果已经五年了。此时回来,一是为避国民党当局的政治迫害,二是为还她回乡心愿。他买下了玉皇山后三十亩山地,又置换地皮,亲自设计,在离西湖不远的地方,建起了他理想中的家园。
  “1935年年底动工,熬过了一个冰雪的冬季,到1936年的春天完工……足足花掉了一万五六千元。”王映霞写道。可以想见,1936年的春天,无论对于他和她,都是特别明媚的。她的脸庞映照着崭新庭院里初春的雪,因欣喜而更加动人。
  这座日式风格的东方建筑,“涂上了朱漆,嵌上了水泥”,古典,精致,华丽。然而,郁达夫给它取了一个名字“风雨茅庐”,王映霞觉得不吉利,不喜欢。
  当时的风雨茅庐是这样的:院落坐北朝南,分正屋和后院两个部分。临街是两扇大铁门,一排二层楼。前院是一个高台,高台上三间正房,围绕着木柱回廊,正房当中一间为客厅,挂着著名学人马君武所书“风雨茅庐”横匾,西壁挂的是中国画,东壁则是鲁迅亲笔手书的七律《阻郁达夫移家杭州》。客厅东西两边为卧室。正屋往东,是一个月洞门,五六间平房连接着后院。后院是一个幽雅别致的小花园,葱茏掩映着三间客房和郁达夫最爱的书房。书房三面沿壁排列着落地书架,摆满了数万册各国文字的书籍。
  对这个“蜗庐”,郁达夫在《移家琐记》中表达了由衷的喜爱:“好得很!好得很!”尽管鲁迅先生对于他移家杭州一事,之前之后都好意劝阻,他仍发自内心地希望新建的家园成为趋避乱世的世外桃源,全家老小能长长久久平平安安地在此生活下去。
  但是,错误的时代,遇见错误的人,悲剧开演。
  正式入住后,风雨茅庐不再是安静写作之地,因女主人的非凡魅力和一些无可奈何的原因,成了杭州社会名流官僚政客的交际场,整日推杯换盏、歌舞升平,让郁达夫心躁不安无所适从,只想逃离,短短几个月后,便南下福州谋职参加抗战活动。
  风雨茅庐,他们只住了短短两年,十二年的婚姻便走到了尽头,劳燕分飞,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郁达夫辗

国学研究-名人故居:郁达夫故居-老井倒映的历史天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101 KB
  • 时间2021-10-2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