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个人参考
: .
八年语文《桃花源记》教 案
课题
课时
课型
主备人
审核人
《桃花源记》
2
新授课
符春艳
张春艳赵艳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 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过程与方法: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 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 个成语?(引 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 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 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 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 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 •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 “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 。但因为这 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 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 •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 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 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市西 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 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 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 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 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 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 世的因素。
2. 写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 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 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 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 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