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精选)农民我和我的祖国60周年优秀征文.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农民我和我的祖国60周年优秀征文
农民我和我的祖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泉水…井水…自来水
——从水井的变迁看家乡的演变
我的家乡在桑干河南岸。在我的心中,桑干河就是一条神圣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哺育了两岸人民,孕育了中华文明。这里是传说中黄帝、炎帝、蚩尤经过多次大战,从而诞生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的部落联盟之地。曾获斯大林文学奖的丁玲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以故乡温泉屯作为抒情叙事舞台,作品生动地描述了桑干河畔天翻地覆的变化,引起了读者对桑干河的向往。
我所在的村落是传说中古代舜的都城——千年古镇**省**,镇中有两眼旋转流动的清泉,用砖石砌成,直径一米有余,泉深不可测,泉水在村南淌成一条清亮的河流,一年四季流淌不止。每当雨季,河水便溢满河川,顺流而下向北汇入桑干河。
两眼清泉是全村人的命脉所在,泉水清澈晶湛,水面澹澹如镜,水质甘甜润泽,供人们饮用、洗浴、做饭之用。为保持泉水干净长久,村里人在她的上源地——西山栽树种草,那里常年竹林婆娑,梅花鹿鸣叫奔跑,涿鹿县由此得名。
五、六十年代,泉水还常年流溢,在泉周围几十亩的地方形成一片水泽,芦苇水草密密匝匝,泉水不断地喷涌着,水色透明如洗。镇里三百户人家靠泉水哺育,万亩粮田靠泉水灌溉。清澈甘甜---这是我记忆中泉水的味道。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七十年代,搞农业学大寨,讲以粮为纲,人们在西山水源地毁林造田,两眼古泉先后干涸。在民以找食为天的贫穷阶段,没有人注重水环境保护,昔日清泉淙淙如江河一样日去日远,村庄暮色般黯淡了下来,古泉成了人们美好的回忆。
人们只得启用古人留下的几口深井维持生活。记得每天的清晨和黄昏,村民们便挑着一副副水桶来到古井边,摇着辘轳打水。深井水甘甜、纯洁、清美。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遍塞北大地。村里很多人家生活条件好了起来,在古泉边打了机井,再引水到各个居民点水泥井里,自此,村里的老古井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冬暖夏凉---这是古水井留给我的一个最难忘的印象。
小时候,在我家院外就有口新建的水泥井。那时打水,先用扁担勾住水桶,放到井中左右摆动几下后汲水,再费力地把水桶像拔河似的从水井中提上来。每家每户都备有盛水用的水缸,置于灶膛旁。
那时,父亲是生产队干部经常出差,取水的事只能由我们去完成。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到井边抬水,由于我们力气小,每次只能提多半桶水,因此要来回抬三四趟,才能注满水缸。
孩子们毕竟力气小,一不小心把水桶掉下去的事经常发生,遇到这样的事我们常常呆在井台边,等着乡亲们的到来,请他们帮我们用钩子吊上来。有一次,正值农忙,乡亲们都在田里劳作,我们在井边整整等了大半天,才有人来帮忙,那天就因为提不到煮饭的水,我们连饭也没吃上,这是水泥井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水泥井打水虽然比古井

(精选)农民我和我的祖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燕燕盛会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