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教学设计
辛村一中 刘志超
课题:关雎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
2、掌握全诗意义。
3、理解诗中蕴含感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源头,一为屈原《离骚》,是为浪漫主义文学源头;一为《诗经》,是为现实主义文学源头。
二、《诗经》简介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至春秋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预习检测——字音字形
雎鸠 窈窕 逑 参差 荇 寤寐 芼
四、教师范读,学生纠正读音。
五、听配乐朗诵,再由两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扫除理解障碍——掌握重点字词含义
七、疏通全诗大意并概括每章大意。
八、分析男主人公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升华主旨(结合课本插图):男主人公没有因求而不得而心生怨恨。典故链接:金岳霖与林徽因,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九、简要分析该诗特点。(语言、情感)
十、拓展:“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该诗演唱。
关雎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