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
教学目标:
1、 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情。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质疑自探
复习提问
(1) 课文大意: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文章思路:这篇课文是分几段写下来的?每一段的段意是什么?
(3) 关于母亲:这篇文章中季羡林老先生共写了两位母亲?都是谁呢?
二、分组学习 合作交流
敬爱“生母”段
1、 自由读文章第二意义段,用“————”划出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母怀着敬爱?细细体会。
2、 同桌交流汇报。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句子一:“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体会:作者是那种嚎啕大哭,声音都哭哑了,嘴唇都裂开了,眼睛都被泪水泡肿了。食,喉咙咽不下;睡,睡不着,在床上翻来覆去。
句子二:“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体会:季羡林在母亲去世后见到母亲的棺材,想一头碰死,自己也想去死。可见他痛苦到了极点,
句子三:“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体会: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
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补充资料一: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补充资料二: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待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
怀念母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