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老子》:君王四类与治道四种
中国哲学从来就具有政治内涵。入世,是所有哲人共同的情怀,即使老子也不例外。君王及其为政之道决定着国家的政治实践、政治面貌和政治走向,所以,哲人们的政治批判与政治理想都围绕着君王和治道而展开。老子的政治批判与政治理想充斥《老子》全书,然而,尤以《老子》之十七章、三十八章最为全面、集中。
一
关于君王的类型,各家各派各有说法,例如儒家将君王分为王、霸,孟子曾曰:“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孟子·公孙丑上》)。这里,划分的标准是仁。老子在《老子·十七章》中将其分为四类,他说: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是说,从认知之维度看待君王,君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知有之”,一类是“知有之”。即是说,一类是人们感知不到其存在的;一类是可以认知的。从情感的维度考察君王,“知有之”这一类君王又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亲而誉之”、“畏之”、“侮之”。也即是说,分别是人们亲近爱戴的君王、人们畏惧的君王、人们蔑视的君王。这样,结合认知与情感,君王划分为四类。
从“太上”、“其次”等文字来看,老子认为这四类君王有高下优劣之分。“不知有之”的君王,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君王,在老子心中地位最高,其他三类均是老子所批判的对象,在老子心中的地位依次降低,其中,“侮之”这一类,最为老子所不齿。由于“不知有之”这类君王是理想的统治者,老子称这类君王为“圣人”。其他三类君王不仅不是圣人,而且还是圣人所抨击的对象。
为何“不知有之”这类君王才是理想的君王?老子以“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作了解释。即是说,这类君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对其统治下的民众实行无为而治,
在行动上无所为,在语言上无所教,不干涉民众的一言一行,所以,人们感觉不到这类君王的存在,以至于这类君王治理天下,实现天下大治,民众安居乐业,还以为是自己成就自己,本来就是如此。另外,这类君王一方面“功成事遂”,成就大业,实现其政治理想;另一方面顺应民众本性,满足民众愿望和需求,做到了君王理想与民众要求的天然一致,所以,是理想的君王。
在四类君王中,老子最反对的是“侮之”这一类。这类君王之所以遭到人们的轻蔑,是因为这类君王缺少“信”。老子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何缺少“信”的君王是老子最为反对的,是人们所最为不齿的,老子在此没有深究,但是,在《老子·三十八章》中作了解释。我们将在下文分析。
二
关于治道的种类,各家各派也各有说法。例如儒家孔子将其分为仁与不仁这两类。他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引孔子语)。老子在《老子·三十八章》中将其分为五种。他说: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此是说,治道有道、德、仁、义、礼五种。由“失道而后德”这样的句式可知,五种治道也有高下优劣之分,其中,道是最理想的治道,为老子所推崇,在老子心中的地位当然最高,而礼却是所有治道中最被老子批判的治道。
由于“德”是得于“道”者,“德”可以纳于“道”,道乃
国学研究-《老子》-君王四类与治道四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