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二级结论集.doc高考物理二级结论集
“二级结论”是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论。由于这些情景和这些推论在做题时出现率高, 或推导繁杂,因此,熟记这些“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在做计算题时,虽 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只要记得“二级结论”,就能预知结果,可以简 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
一、力与物体平衡:
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两个力的合力:F大+F,MF山F大一F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 一种方法、手段。
三力共点且平衡,则—^― = —^ = —(拉密定理)。
sin tZj sin a2 sin(z3
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 = tan tz o
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 突变,“没有记忆力”。
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二、直线运动:
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
V=V =*±匕=公里 f 2 2T
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时,S.-摭_]=。注,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七了;,吟〉、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v _Si+S2 , a=S2~S',a= '"Mi
T2 (w-i)r2
例如,纸带中连续给定6段位移,定名为SI, S2, S3, S4, S5, S6
分组利用逐差公式,得 S4 — $i = 3a(T2 s5 — s2 = 3a2T2 s6 — s3 = 3a3T2
由以上三个式中各推出加速度,后求和除以3,得最终的加速度平均值
a = (%+S5+S6)—?i+S2+S3)(式中的9为两段角标之差与加速度个数的乘积) 9T2
匀变速直线运动,v0= 0时:
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 2: 3: 4: 5 各时刻总位移比:1: 4: 9: 16: 25 各段时间内位移比:1: 3: 5: 7: 9
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比:1:次:占:
到达各分点时间比1 : V2 : V3 :
通过各段时间比1 :(V2-1) :(V3-V2)
自由落体: 刀秒末速度(m/s): 10, 20, 30, 40, 50
〃秒末下落高度(m): 5、20、45、80、125
第〃秒内下落高度(m) : 5、15、25、35、45
上抛运动:对称性:下,v± = VT, hm =—
相对运动: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
出的时间时,用v2 = 2as求滑行距离。
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
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物体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