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生子》到《所罗门之歌》
本文借助存在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 旨在通过该理论来探究美国黑人作品
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 身份问题关涉到“我是谁 ?” “我与什么认同 ?”的
重要问题, 它是一个族群或个体界定自身文化特点的标志, 也是每一个族群或个
体安身立命的根本, 历来尤其是一个弱势民族为了求得自身的真实存在所关注的
焦点。
美国黑人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也是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美
国文坛涌现了大批优秀的黑人作家,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
纵观美国黑人写作的历史, 它是一个黑人民族自我身份追寻的过程。 遗憾的
是, 国内外对黑人文学的研究只是局限在研究个别作家的作品, 尤其是注重对作
品的创作手法, 文学特色等的研究, 鲜有人以史为纲, 从身份追寻的角度去研究。
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通过分析这一过程中主要的美国黑人作家的作品, 比较
作品中黑人各自做出的努力, 揭示美国黑人民族自我追寻的必由之路是找到自己
的文化,自己的根。 本文首先介绍了美国黑人的社会历史。
作为贩奴运动的受害者,他们遭绑架,被贩卖,远离故土,为人奴役,不仅
丧失了自由,忘掉了故国的语言,失去了本来的姓名,而且肉体受到蹂躏,终至
于丧失了自己。 美等的权利, 但
距离实际上的平等还很遥远,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依然是黑人抹不去的痛。
如何在这种境遇中生存下去, 在现代社会中找到黑人的自我是美国历代黑人
作家探讨的主题。 接着笔者比较了赖特的别格和莫里森的秀拉。
他们都为自己的生存做出了积极的抗争, 前者用暴力反抗白人社会, 让白人
认识到他的存在, 后者则用性反抗她的生活境遇, 他们是萨特所谓的 “自为的存 在”。然而,在强大的白色力量压制下,这种抗争注定是要失败的。
然后,笔者比较了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和莫里森的佩可拉。 与别格与秀 拉不同的是,看不见的人和佩可拉采取了消极的存在方式, 他们是萨特的“自在 的存在”。
前者接受了白人给他的定位,为“他”存在,最终发现自己是美国社会中一
个“看不见的人”,后者为白人的文化,价值观所同化,结果导致她的精神失常。
显而易见,摒弃黑人文化,完全接受白人文化决不是出路。
最后笔者分析了莫里森的奶娃。奶娃由一个自私自利对黑人民族没有感 情的。
从《土生子》到《所罗门之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