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案
1、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养成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学习重难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3、学法指导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前准备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5、学习时间:一课时
6、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2、提出学习目标:
1)1毫米有多长?1厘米等于几毫米?(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
2)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
“毫米”作单位?
3)毫米与厘米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学习 获取新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
长
宽
厚
估计
测量
估计
测量
估计
测量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二.展示交流 点拨归纳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生: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三、质疑探究
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生1: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要,1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