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三节 做功了吗?
杏南中学 刘牧云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课标的细化要求:
①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③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掌握,知道了力有方向性。但对于距离与力的方向关系的理解,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功的单位:焦耳(J),同学们也是刚刚接触,因而在训练中要加深对这一单位的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讲授法
学习方法
探究法、分析法、归纳法、训练法
教学器材
钩码、铁甲台、绳子、动滑轮、杠杆等
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所学习过的简单机械。
省力杠杆:省力、费距离
费力杠杆:费力、省距离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动滑轮:省力、费距离
通过观察我们学习过的这几种简单机械,我们发现,机械的使用都会面临一个选择,是要省力气还是要省距离呢?
省力与省距离犹如物与熊掌不可兼得。
学生开始做如下实验:
该实验为演示实验,让学生上台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够正确,并且引导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测,力与距离之间是不是存在着某种关系呢?
现在老师让两位同学上台用不同的方式将重为G的钩码提升h(20cm)。
直接提起
用定滑轮
用动滑轮
同学帮忙记录实验数据,我们来探究一下力与距离之间存在怎么样的关系?
记录下开始时钩码和手的高度,将钩码提升以后,记录下此时钩码和手的高度,将两次高度相减,就是钩码和手分别运动的距离。
得出结论:Fs=Gh(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说明:①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物理量
②物理学中把这个物理量定义为“功”
提出课题:做功了吗
新课教学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力和距离的乘积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物理量。
因此,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罗列出以下例子,让学生考虑哪些力做了功?
用手将抽屉推好,手对抽屉做功了吗?
运动员将杠铃举过头顶的过程中,对杠铃做功了吗?
一个人用力推车,满头大汗,车却未动,这个人做功了吗?
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的过程中,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搬运工在平地上行走,他对货物向上的支持力对货物做功吗?
通过上述实例的分析,由学生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教师强调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并总结出不做功的3种情况:
1、 S=0(劳而无功)
2、 F=0(不劳无功)
3、 F的方向和S垂直。
学生将书本上功的概念画下来。
学生进行
第三节 做功了吗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