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顶上茶五
蒙山顶上茶
2009年03月26日10:30 三联生活周刊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翻阅1959年中国第一届“十大名茶”评比名单,“蒙顶甘露”是最老到的茶客的谈资和向往。白天的蒙顶山并不险峻壮美,最高峰1456米,山脉低处的茶园和油菜花间杂生长。这平常的景致到了下午16点,茶园被粉白色梨花的融融淡淡笼罩起来,太阳收起热度,从山顶一望,哪里都看不分明。18点已暗得催人离开,通智师傅又赶着多采了一蓬茶树,才出茶园关上了木门。她用塑料袋把锁头仔细包好,“再过半小时雾气来了,这锁一锈就打不开了”。
记者◎葛维樱 摄影◎张雷
女尼的茶园
我看见她的时候,她从一个破草帽下面露出黝黑的圆脸和友善的笑,“阿弥陀佛”,手里拎着个脏兮兮的大可乐瓶,里面灌满了凉开水。如果不是身穿灰色袈裟,她看起来就和普通劳动妇女没两样。“采茶制茶结佛报,农禅并举勤修缘。”一幅褪色的对联挂在门框上。她对来人没有好奇心,只是手脚麻利地采摘嫩芽。永兴寺是蒙顶山景区之外的一座古寺,内里的金刚、天王造型古老又有威慑感,守护着寺院里的女尼们。因为当地的宗教协会申报了要建立“女子佛学院”,永兴寺和100亩茶园没有归入蒙顶山旅游景区。水泥公路到永兴寺的岔道上就没有了,再往里走是煤渣碎石路,但是景区的游客们还是经常有人徒步进入,看看古老的“五峰禅院”石牌坊和这些种茶的尼姑。
海拔800米以上,蒙顶山的茶园都属于蒙顶山公司所有,唯有几千年的永兴寺寺产100亩茶园还归女尼们掌管。因为蒙顶山是西汉年间中国第一次人工栽培茶树的地方,所以千百年来总有“茶神”供奉。蒙顶山上的茶神是药农吴理真,永兴寺是不动甘露禅师。至于这两者是不是一个人,又到底是什么关系,出家人和“在家人”,没有人深究。“只要是好的就可以了,怎么说没关系。”通智一点也不在乎。
这里的尼姑不多,这一天下午上山采茶的只几个人,其他都是雇来的邻居们,也都是女人。“四姑,走不走嘛?”茶山坡度陡,喊话的人经常谁也看不见谁,只是低头采茶的时候就放声喊一句。没人应声,通智师傅就接着答了:“她结账去了,肯定还没走,你再采一会嘛。”手里飞快地采茶。“黑了看不见路不好走,我和她伴着好回呢。师傅,明天还来不来?”这下通智直起腰,说:“不来了,明天春分!”“春分时不能劳动,要不然虫子多。”她很严肃地告诉我,“有一年我抢着时间硬采茶,那年虫子多得呦,吓死人,一摘一大把。后来我坚决休息了。”
通智对茶叶的照管和制作极为精通,而且用出家人的心做事。“虽然清明前没有病虫,到了5月以后也是有不少虫的,我夏天有一次被虫子弄得实在没办法了,就下决心打了一次农药。那几天天天下雨,可是3个星期后,我站在茶园里,还是能闻见一股农药味。从此我再也不打农药了。”她对喝茶没什么热情:“我也喝茶,只在几个朋友相对时才喝。谁和我说什么某位禅师极懂品茶,我都不信。中国的佛教没有茶道,我们并不把茶看得很高。过去出家人念经,困了靠茶来提神倒是真的。”永兴寺的宋代住持有一部重要的佛家著作《蒙山施食仪规》,到现在依然是佛家禅院每日必颂的“必颂课”。“里面论述了出家人对茶的态度。我们为什么要种茶?佛经里说,贪婪、物欲的世人到了阴间会变成饿鬼,嗓子眼非常细,什么也不能吃很痛苦。僧人可怜他们,给他们的喉咙里灌了茶,他们慢慢会得到拯救,不再贪婪。”
“曾经有日本人来给我讲茶道,还要我们寺的茶种,我没有给他。他们对于茶的态度和我们不一样。”通智说,“我吃茶等于不吃茶,他们却那么追求茶,这样不就被茶奴役了吗?所以我吃茶也行,不吃也行,吃好的也行,不好的也行。”永兴寺的茶园都有很好的地理位置,有赖尼姑们的照管,这些茶树茂密整齐、干干净净。“我们的茶叶也是卖的,但不拿出寺院卖。”寺院里有一个光线很不好的小卖部,摆了十来包黄纸包的“菩提芽”,用小红绳子捆好,“这是甘露,还有黄芽和石花”。蒙山最好的3种茶叶这里都有卖,80元一包50克,比蒙顶山公
蒙山顶上茶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