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灵璧县高楼镇卓海小学 鲍中前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P34--35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中的第二节内容。内容安排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观察的范围早有知识积淀,只是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归纳。本节课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但是学生还缺乏抽象概括能力,这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点拨,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从5件学习法宝和需要准备的3件学习用具入手,使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工作。
2、师板书“观察”二字,学生说明其含义,教师在黑板上随意点一个点,检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点一点,学生思考:过两点能作几条直线?板书: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教师继续板书“范围”,提问并让学生感受范围,之后指出: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完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故事引入: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当它走到一个院墙附近时,闻到扑鼻而来的桃子香味。它左看看右瞧瞧,没有发现桃子。于是,聪明的猴子就想到了什么呢?你们知道吗?(对,桃子在高墙里面)同学们想想看,小猴子会怎么做呢?爬树是猴子的强项,爬到旁边的树上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1、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我们把它确定为A,老师用这条线表示小猴子的视线,这条线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它是从A点进行观察的,(描出这个点),我们起个名字叫:观察点或眼睛(板书)。
2、猴子的视线被什么挡住了?它的最高处在哪里?我们给阻碍视线的这个最高点也起个名字,叫遮挡物的顶点(板书)。
3、顺着猴子的视线一直画下去,(课件出示)与地面的交点就是猴子能看到离墙内最近的点A',指名说说猴子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从A' 到墙角之间的这几个桃子,小猴子能看到吗?(指出盲区和可见区域)
4、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离墙最近的A'点的?
5、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那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思考题)指名读题,请你先想一想,再翻开书第34页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
(1) 展示学生作业,并指名说明画法,指出离墙最
观察的范围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