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概论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 Hp )感染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有密切联系这一事实已为世界范围的报道所证实,其中与十二指肠溃疡病尤为相关。控制住 Hp 后溃疡愈合率得到改善,根除该菌后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率显著减少。有关胃十二指肠溃疡病 Hp 感染的治疗方面还有许多临床问题未最后确定,特别是什么要的病人应予治疗和什么时候给予治疗。然而,现已普遍接受以下 2种观点: ①判断治疗是否成功应在停止抗 Hp 治疗后至少 4周复查 Hp 状态才能肯定,任何早于这一时期的复查只能检出感染的暂时性清除,而不是根除,在其后几个月内感染仍有可能复发; ②一种根除方案只有当其根除率达到 80 %以上且不引起重要的临床或生化副作用和细菌的耐药性时,才被临床上认可而加以采用。当前在根除治疗中,根除率达到 80 %以上的方案主要有 2种: ①铋盐—抗微生物药物联合, ②质子泵抑制剂( PP1 )—抗生素联合。 1铋盐—抗微生物药物联合胶体次枸橼酸铋( colloidal bismuth subcitrate , CBS ),即三钾二枸橼酸铋( tripotassium dicitrato bismuthate , TDB ),是当前最常用的一种铋盐。它是 Hp 中性的胶体混悬剂,在酸性环境中沉淀,生成枸橼酸铋、氯氧化铋( BiOCL )、氧化铋( Bi 2O 3)和氢氧化铋[Bi ( CH ) 3]。铋的剂量常以 Bi 2O 3计算。 CBS 和粘液中的糖蛋白结合,抑制胃蛋白酶、乙醛和磷脂酶等,并能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 CBS 在活体外和活体内均有抗 Hp 性能( MIC ≤ 25mg/L ),可使该菌迅速溶解。铋系局部活性,可使近胃腔表面的细菌很快发生结构上的变性,而位于小凹深部的细菌则不受影响。局部的抗微生物作用尚不十分明了。 Bi 3+系一种 3 价阳离子,可以和蛋白质巯基结合。铋沿细菌的外膜和在周质间隙( periplasmatic space )内蓄积。在活体外接着出现胞质膜( cytoplasmic membrane )自细胞壁退缩。 CBS 还能防碍 Hp 与胃上皮细胞的粘附。再者,铋可抑制尿素酶、磷脂酶和蛋白水解活性。 CBS 还可能进入细菌的外膜,并和周质间隙内存在的酶发生反应。 CBS 对稳定期的细菌性最大。 CBS 的血液安全范围是 50 μ g/L ~ 100 μ g/L 。 CBS 是铋盐中溶解度最大者。铋颗粒可在胃内吸收。应用 CBS 时,可遵循以下 3个重要的治疗原则: ①所有已发表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的集成分析( metaanalysis )表明,在根除感染上,应用 3种药(成功率 %)比2种药(成功率 %)好,2种药又比单一药(成功率 %); ②治疗方案中含甲硝唑、四环素和铋盐者感染根除率最好(> %),其次为甲硝唑、阿莫西林和铋盐( %); ③疗程 2周比 1周效果好。对治疗的依从性是一个重要问题。每日 4次2周疗程的三联治疗意味着病人须服用药物 168 粒以上。一个应用逐步回归分析( step - 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的研究表明,依从性是决定治疗结果的最重要因素:如果病人服用药物超过规定的 60 %,治疗成功率是 96 %,而低于 60 %成功率仅是 69 %。 Hp 对抗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和其根除效果亦有关系。研究表明,根除失败常见于甲硝唑耐药菌的存在,失败率为 40 %~ 80 %。尚未见 Hp 对 TDB 和阿莫西林产生耐药的报道。三联疗法的优点:原始的三联疗法方案(铋+甲硝唑+四环素,铋+甲硝唑+阿莫西林)总的说来根除率最高,只有少数研究未达到 80 %这一根除水平。三联疗法的缺点:最大缺点是由于其复杂的给药方案而招致的值得注意的依从性问题。副作用发生率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有的作者报道发生副作用者约有半数病人,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稀粪、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便秘、上腹痛、口腔烧灼、金属味觉、头痛、头晕、不适、念珠菌病、过敏等。此外,三联疗法的根除效能受到细菌对甲硝唑原必开继发性耐药的影响。如果具有耐药,根除效能显著降低。 2 PPI —抗生素联合为了克服三联疗法中对治疗依从性和细菌耐药性的问题,产生了一个不含甲硝唑的二联用药方案: PPI ,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 lan - soprazole )或潘妥拉唑( pantoprazole )另一种适当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clarithromycin )或罗红霉素( roxithromycin )的二联给药,用药 2周。有不少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方案的根除率亦可达 80 %以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要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