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仅供个人参考
皮囊之下是灵魂
----读蔡崇达《皮囊》有感
蔡崇达的《皮囊》是本散文集,而读起来却给人一种小说的紧凑与递进感。 全书一共有十四篇文章,我大致将它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与亲人间 的温情又残酷的故事。第二部分讲的是故乡的变迁,以及通过几个不同寻常的人 物所体现的风土人情。第三部分是回忆故友散交。
本书书名取自第一篇文章 《皮囊》,我觉得这也是本书中最精彩最有深度的 一篇。叙述了作者的曾祖母,一位 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这个满 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 却在不经意中道 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那个即使切 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老太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 正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的生命本来都如鸿毛般轻盈,我们都是 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都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浑浊给拖住, 这副皮囊的 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正如那 句流行语“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们更多应该是去 向内自省,去正视自己的灵魂,不为物欲横流的外界过分干扰,否则成了一副空 荡荡的皮囊。
除了老太太的那句话,还有一句话一样十分触动我,那是《母亲的房子》中 母亲所说的“再走几步看看,老天爷总会给路的”。一位没文化的朴实的农村妇 女却有着这样执着的信念,母亲想要建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 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 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 家可归”。农村造房子不像如今大城市里的炒房团,他们不为投资,而是因为房 子能给他们安全感,很多人宁愿做房奴也不愿租房住,正是这种观念也导致了许 多城市空房如鬼城。
我认为书的第一部分十分重要,它让你明白后文作者为什么有那样深刻的思 考,让你更透彻地明白作者的冷静与锐利。 《残疾》中交代到从父亲中风瘫痪在
床后,他以奋力读书赢取奖学金,力图通过努力撑起这个家,让父亲去美国治病, 而当他一次次在重病监护室煎熬, 与父亲经历过生离死别后,他终于明白,有些 努力是徒劳的,选择逃离筑梦地北京,回到了小渔村,守着爱的人。这也许是许 多正在为梦想、为生计努力拼搏向上的有为青年所不能理解的。但我却被他的这 份勇敢和决绝而打动。人生匆匆几十年,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活着为什么, 在父母日渐老去,儿女绕膝渐远,朋友奔波陆离时,能与爱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 才是活着的真正意义。而许多人批评作者写故友时,十分冷酷高傲,以上帝视角 将回忆撕开,其实这正是作者深刻的思考和贯穿始终的悲伤的基调所带给人的印 象。但我们再结合作者的童年与亲人,就不会再讶异后文的所谓的“冷漠孤傲”, 一切都变得合理了,不是说作者是农村凤凰男翻身而带来的高傲
《皮囊》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