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类群:①原核类的细菌` 放线菌` 蓝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 原生动物` 和显微藻类, 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6. 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 ①. 体积小,面积大; ②. 吸收多,转化快; ③. 生长旺,繁殖快; ④. 适应强,易变异; ⑤. 分布广, 种类多。其中, 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 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 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个共性。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 .试设计一张表格,比较以下 6 个大类原核生物的主要特性。特征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大小 D= L=~5um D﹤1 um D: 3-10 um D: 150~300nm ~ D﹤ 0. 4um 生活方式寄生独立独立寄生独立寄生独立寄生营专性能量寄生革兰氏染色阳性或阴性阳性阴性阴性阴性阴性细胞壁有坚韧的细胞壁有坚韧的细胞壁有坚韧的细胞壁缺壁有坚韧的细胞壁有坚韧的细胞壁繁殖方式二均分裂无性孢子和菌体断裂二均分裂二均分裂二均分裂二均分裂形状球、杆、螺旋呈丝状分支形态多样,大体分五类菌落呈油煎蛋状目球、双球、杆丝状小球状 2 .试图示 G+ 和 G-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G+ 细菌与 G- 细菌的细胞壁都含肽聚糖和磷壁酸;不同的是含量的区别:如下表成分占细胞壁干重的% G+ 细菌 G- 细菌肽聚糖含量很高( 50 ~ 90 ) 含量很低(~ 10 ) 磷壁酸含量较高(﹤ 50 )无类脂质一般无(﹤ 2) 含量较高(~ 20 ) 蛋白质无含量较高 3 .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 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 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 使其保持紫色。反之, G- 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 G- 细菌呈红色,而 G+ 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此法证明了 G+ 和 G- 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 是一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 4 .什么是菌落?试讨论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答:菌落即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因不同形态、生理类型的细菌,在其菌落形态、构造等特征上也有许多明显的反映,故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现象,如,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尤其是球菌通常都形成较小、较厚、边缘圆整的半球状菌落;长有鞭毛、运动能力强的细菌一般形成而平坦、边缘多缺刻、不规则的菌落;有糖被的细菌,会长出大型、透明、蛋清状的菌落;有芽孢的细菌往往长出外观粗糙、“干燥”、不透明且表面多褶的菌落等等。 5 .伴孢晶体: 是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6、基内菌丝: 是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壮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菌丝。 7、原体与始体:具有感染力的衣原体细胞称为原体,呈小球状,细胞厚壁、致密,不能运动,不生长,抗干旱,有传染力。原体经空气传播,一旦遇合适的新宿主,就可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在其中生长,转化为无感染力的细胞,称为始体。 8 、菌苔:如果把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菌密集的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较大面积上,结果长出的大量“菌落”已相互连成一片即称菌苔。 9 、气生菌丝:在固体培养基上内,菌丝小、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的分支菌丝。又叫 2级菌丝,特点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 10 、包涵体:衣原体的始体通过二分裂在细胞内繁殖成的一个微菌落。 11 、基内菌丝:是长在培养基内的放线菌菌丝。菌丝无分隔,可以产生各种水溶性、脂肪性色素,使培养基着色。第二章 1 试解释子实体,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答: 子实体:由气生菌丝特化而成,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2、真菌: 是不含叶绿体, 化能有机营养, 具
微生物考试总结重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