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第一章第一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 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婴幼儿期是人生的初始阶段, 这一时期健康的发展状况, 将对幼儿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幼儿的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提高健康认识, 改善健康态度, 培养健康行为, 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教育活动。(顾荣芳, 2004 )它是幼儿整体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指南》首先强调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性, 认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非常迅速且十分重要的时期, 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幼儿体质, 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绪,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 并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指南》还从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视角, 指出成人应如何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最后,《指南》进一步指出, 尽管幼儿身心发展尚未成熟, 需要成人的悉心呵护, 但是这种保护不应过度,否则将会影响幼儿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对于 3 —— 6 岁幼儿来说,什么样的身心发展状况是健康的?不同年龄阶段应该达到何种水平?成人在幼儿健康教育方面应该注意什么, 能够提供哪些教育建议呢? 《指南》针对这些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阐述了明确具体的目标、指标与教育建议,以此反映了国家对 3 —— 6 岁幼儿教育发展的合理期望。《指南》对各年龄段幼儿健康教育与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作为幼儿教育者, 应该根据《指南》的要求, 为幼儿设定适宜的教育活动目标、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评估和反思教育活动的效果,同时应注意幼儿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并有针对性地改善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指南》对幼儿发展水平目标的界定更加详细规范, 体现了幼儿发展水平层层递进的特点及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能力发展的差异,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 提供更好的参考价值。《指南》中的教育建议, 并不只限于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 一种活动经常具有多种功能,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此作为参考,设计和拓展健康教育活动,把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之中。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 、研究背景介绍。简述幼儿的身心健康、动作发展与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方面相关研究成果和主流的理论,指出各项能力培养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及教育的最新动向。 2 、发展目标解读。对《指南》中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健康、动作发展与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方面的能力发展与培养指标进行分析, 突出说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健康、动作发展与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方面的差异,解释依年龄阶段来设定不同标准的原因。 3、教育建议解析。对《指南》中列举的教育建议进行简要解释, 使读者明确活动目标, 设计活动时更有针对性,避免进入活动设计的误区。 4 、课程与区角活动设计建议。根据幼儿园课程设置和区角活动的共同教育目标,说明各子领域的课程设置如何与区角活动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5 、能力评价问题分析。说明各年龄段的子领域能力发展的一般评价方法,帮助读者有效理解相关问题,能够较科学全面地对 3 —— 6 岁幼儿的身心健康、动作发展与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进行测评。《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节身心状况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规律性,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 严格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培养, 既要注意循序渐进, 不能依照成人思维, 妄图一撮而就, 拔苗助长, 同时又要适时出手,决不能放任“自然”,以免耽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好时机。一、幼儿身心状况发展与培养的研究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 为了统一领导全国的幼教工作, 我国首次在初等教育司下设幼儿教育处。 1951 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了幼儿教育机构的名称——幼儿园, 后颁布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 以下简称《教学纲要》) 培养目标为: 培养幼儿基本卫生习惯、语言和智力、爱国思想。此纲要并未提及健康, 主要是培养幼儿基本的卫生习惯, 注意其营养, 锻炼其体格, 保证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以幼儿基本卫生习惯代替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并未涉及,显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958 年, 我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中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继而又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使得高标准、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在幼儿教育方面, 主要表现在硬件设施上的大飞跃和以寄宿制为主的办园方针, 而幼儿的身心教育并未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初, 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国家和人民遭受了重大损失, 盲目发展起来的幼儿园也纷纷解散,这种大起大落的变化对幼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